
探訪
事發家庭系年輕夫婦帶一個孩子居住
知情人士:兩口子看上去脾氣很溫和
17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泰豐國際城,找到了事發的樓棟。該樓棟與旁邊的樓棟相隔不遠,對面相望,能夠較為清楚地看清對面的情況。
經過多方尋訪,找到一位知情人士。“這幾單元的樓層好像只有一個娃娃符合這個年紀,我聽他們的鄰居說娃娃經常挨打、經常哭。”
該知情人士稱,有一天我看到他很晚了還沒去讀書,就問他,他爸爸說“(娃兒)點都不聽話。”“今天早晨我還碰到他一個人去讀書,我還問他‘你才去讀書啊’,他還答應了我。”
“這家人是年輕夫婦帶著一個孩子居住,娃娃八九歲,讀三年級。”知情人士介紹,孩子挺活潑,以前他養了條狗,經常看到他和狗一起玩耍,他父母看看上去都很內向斯文,脾氣也都很溫和。
幾位業主也在議論:“畢竟不知道人家家里的情況,也不認識,不好說什么。”“也有可能是娃娃確實調皮,把父親惹生氣了,但如果這樣教育娃娃,確實也有不妥,萬一出了事怎么辦。”
律師說法
男子涉嫌侵犯未成年人權益
女子發布朋友圈也有可能侵犯個人隱私
“從事件過程來看,李女士有可能侵犯該男子的個人隱私。”四川仁厚律師事務所律師劉衛分析,該男子是否打罵孩子、家暴孩子,李女士可以選擇報警,但以發朋友圈的方式向外散布,就可能給自己帶來法律風險。
他說,至于是否構成侵犯個人隱私,需要各方提供更為充分的證據,特別是該男子有證據證明通過女方發布的朋友圈,引起眾多網友轉發,進而引發公眾或不特定的多數人的否定性評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基本就可以判定構成侵權,否則就會是相反的結果。
他分析,另一方面,男方的行為如果屬實,按照《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也涉嫌侵害未成年人的權益。
專家說法
恐嚇式教育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影響
應及時修復“受傷”親子關系多表達愛
自貢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負責人、中級心理治療師何蕊妮分析,事件中的爸爸,其教育方式可能就是“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扔下樓去”。雖然相信沒有哪位家長真的能夠實際這樣做,但這種恐嚇式的教育方式無疑已經對孩子心理造成了影響。
“首先,家長過激語言或行為背后,可能是發泄自己的情緒,各種壓力讓父母喘不過氣來,回家再看著調皮的孩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何蕊妮說,長期如此,可能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雖然家長只是一句嚇唬的玩笑話,但小孩子很容易信以為真,會覺得家長真的不要自己了,隨時會有被拋棄的感覺。
其次,家長的恐嚇、嚇唬有可能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比如孩子可能對高樓會產生恐懼,隨時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中,容易引發焦慮、恐懼情緒。
何蕊妮分析,家長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也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長此以往,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很多家長以為幾歲的孩子記不住很多東西,但是我們在做咨詢中遇到很多青少年,即使父母只打過自己一次,也記得清清楚楚,所以長期以恐嚇、威脅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會使孩子埋下仇恨的種子,在青春期更加叛逆,變本加厲地以其它方式比如自殘、自殺等威脅父母、報復父母,甚至也成為一樣的家長。
作為家長,面對比較調皮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做呢?“首先,不要把孩子當做發泄情緒的‘工具’,家長在發怒、嚇唬、恐嚇孩子之前先要明確自己的動機,是單純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憤怒還是本身孩子的問題?”
何蕊妮說,當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之后,我相信很多家長的情緒已經平復下來了,這時我們可以仔細想想其它更好的解決方式。所以,冷靜三秒鐘非常重要。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長,降低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或許,別人家的孩子很聽話、成績好、很省心……”何蕊妮分析,但是請正視自己孩子,看看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如果你只能看到孩子的缺點,那就應該反省一下作為家長,我們自己是否稱職呢?小孩子調皮搗蛋是天性,只要加以適當引導,也能成為所謂“別人家的孩子”。
最后,何蕊妮說,及時修復“受傷”的親子關系,多表達愛。家長與孩子雖說是平等的,但孩子生下來要從衣食住行各方面依賴父母,從這個意義上講,是不平等的,所以如果說以前有過恐嚇或者威脅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那請找恰當的機會,坐下來和孩子好好聊一聊,為自己以前的“無知”而道歉,同時請孩子對期待的親子關系提出建議。并且,對孩子對家人的愛要經常從言語、行動表達出來,及時修復親子關系,讓孩子體會到愛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