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一諾千金”,而今天的成都,通過對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3年多的探索,實現了“一諾千億”。截至2020年9月底,成都全市已有884個項目通過全流程承諾制方式實施建設,涉及總投資約3788億元,其中803個項目已開工建設,總投資約3387億元。

  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承諾的是什么?誰對誰的承諾?這“一諾”又是如何撬動“千億”的呢?近日,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做客《新天府會客廳》,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從立項到開工用時24個工作日

  比原有審批模式節約80個工作日

  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總經濟師李莉談到,針對項目審批過程中存在非審批因素拉長辦理時間、并聯審批制度尚待完善、政務服務均衡化有待提升等現象,成都市早在2017年就開始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將投資管理工作的中心逐步從事前審批轉向過程服務和事中事后監管。3年多來,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走過了探索、試點、全面推行、再到今天優化升級的歷程。2017年7月,成都市發改委印發《關于轉變服務方式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承諾制的通知》,在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事項中實行承諾制。同年9月,在雙流航空服務業集聚區等5個園區進行全流程承諾制試點。年底,在66個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全面推廣應用。目前,該項改革已覆蓋全市。

  “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的核心是政府定標準,企業作承諾,過程強監管,失信有懲戒,目的在于提升審批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大幅壓縮投資項目落地時間。”成都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改革處處長黃強介紹,“一方面是企業對政府做承諾,以書面形式承諾其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標準規定,實施項目建設;承諾在規定期限內達到許可條件,辦理行政許可;承諾接受行政機關事中事后監管;承諾接受因失信受到的行政處罰。另一方面是政府加強對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在企業作出信用承諾后,政府主動對接,指導協助企業及時辦理法律法規要求的各項手續,密切跟蹤服務,依法嚴格按標準履職監管。”

  在成都有多個項目的四川鑫鴻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黎輝也談到,“我們的很多同行,都享受到了承諾制改革的紅利。比如,新津的蜀能緊固件擴能項目,企業從立項到開工建設僅用時24個工作日,比原有審批模式節約80個工作日。都江堰市的‘領好酒店·耍都’項目,由企業與相關部門簽訂企業投資項目承諾書,項目開工前報建辦理時間由250天縮短為90天。” 

  辦事“不出門”、開標“不見面”、評標“不同室”

  背后是區塊鏈技術保駕護航

  除了審批流程的改革之外,許多人都在關注成都市發改委在招投標領域的一個改革,就是創新推進“互聯網+招標投標”改革。“疫情期間,成都市的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活動一直在進行,并沒有停止下來,正是得益于‘互聯網+招投標’改革。”李莉介紹說,主要有五大新舉措,包括辦事“不出門”、開標“不見面”、評標“不同室”、保函“不到柜”、投訴“不上門”。其中評標專家異地遠程評標,通過會商系統進行語音視頻交流,實現評標專家在不同交易中心評標室評審同一項目;監督人員通過涵蓋場景視頻、專家視頻、專家語音、電腦錄屏的“四合一”系統遠程在線監督,完成了評標“不同室”。而推出的電子保函系統,兼容銀行保函、保險保函等多種形式,從申請、開具、傳輸、管理、運用到退還(索賠)6大環節全部實現電子化辦理,實現了保函“不到柜”。

  黎輝介紹說,在其他一些城市不管從招標人的角度還是投標人的角度,很多事項都是需要到現場辦理的,比如開展招投標活動的時候,需要帶著項目立項文件等很多紙質材料到當地交易中心的現場預約交易場地;有的開具保證保函、包括投訴都必須到現場辦理,在成都這些方面全部可以在線上辦理,極大提升了效率。據悉,這些新舉措有效保障了成都全市工程建設項目的正常交易,1-9月,全市完成工程建設項目交易2693個,交易金額2156.89億元,有力支撐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9月同比增長7.8%。

  “互聯網+招投標領域應用可以說非常廣泛了,但隨著信息化在招標投標活動的全流程推進全面應用,個別地區已經發生過利用信息技術篡改交易信息數據以達到非法目的的違法犯罪案例。”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余澳表示,為提高信息數據可靠性,同時有效控制廉政風險點,成都市推進在現有系統中融入區塊鏈技術這項改革,應該說主要是運用區塊鏈技術在多方共識存證、不可篡改等方面特性,將各行業行政監督部門從業單位信用信息以及交易中心評標信息數據上鏈存證,以確保招標投標活動信息數據真實可信。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