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

  從“評”到“建”的水美新村

  □四川鄉村振興促進會特聘研究員張偉

  20個、300個、1000個……這3個數據,是四川自2017年水美新村建設開展以來,每年的建成數量。數據的變化,其實體現著思路的變化。

  2017年,四川是“評選”水美新村,2018年是“試點建設”,2019年是“全面建設”。

  從“評”到“建”,體現的是工作的主動性。評選只是設定一套評價指標,每年根據這套指標從各地遴選達到指標的水美新村;而在各地水美新村的建設過程中,省級部門缺少對地方具體工作的指導和支持,容易造成建設質量參差不齊、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從“評”到“建”,體現的是機制的創新性。水美新村建設沒有省級專項資金支撐,為此四川水利部門創新建設和激勵機制,結合中央和省級水利發展資金支出方向、現有涉水項目和其他可能爭取的資金投入渠道,指導各地因地制宜,合理選擇建設內容。

  從“評”到“建”,體現的是政策的引領性。省水利廳《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開展水美新村建設的意見》出臺后,從政策層面明確了水美新村建設原則、內容和程序,從技術規制設定了水美新村建設指標體系,有了“任務書”和“施工圖”,可以有效保障水美新村規范、有序創建。

  ●政策點擊

  “十四五”期間水美新村怎么建

  圍繞“產業興旺”,以構建安全可靠的水系網絡為重點,加快補齊小型水源工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短板,為農田灌溉、農業產業提供更好水源和供水條件。

  圍繞“生活富裕”,以提高供水品質和保障能力為核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優化供水格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規模化和標準化。

  圍繞“生態宜居”,把防洪安全放在首位,加強山洪災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建設。實施水系連通和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恢復河道、水體的生態功能,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改善人居環境,形成活力宜業的農村發展環境。

  圍繞“治理有效”,以河(湖)長制為統攬,堅持改革創新,建立健全農村用水、管水、護水、節水等機制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圍繞“鄉風文明”,以建設水村交融、宜居怡人的生活空間為載體,因地制宜打造親水設施,建立健全水標識體系,大力傳承弘揚特色水文化。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邵明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