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錢修路:

  村民自籌10余萬元也是杯水車薪,還一直沒修路指標

  80多歲的吳老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如今村里房子修得不錯,但住的幾乎都是老人和小孩。由于道路太爛,出入村里更是難上加難。“村里有條件的坐摩托也只能到橋頭,再走路回家”。2019年,白梁村說要修路,但后來說沒有指標,吳老說:“沒有修路的指標,只有看后后面能不能修。”

  在吳老居住處周圍的鄰居曾計劃自己修路,方便出行,但因為疫情,自修道路一直被擱置至今。

白梁村二社籌款名單白梁村二社籌款名單

  村民雷玉倫介紹,這2.8公里的路,開頭是三社境內,修起來相對較簡單,二社的道更為惱火,更長的路段在二社。2019年,村支書到上級相關部門開會后說修路有指標。隨后,村民積極籌錢,二社每戶出3200元,共籌到10余萬元,但后來縣里修路的指標用到了其他村里。因二社沒有社長,暫由村民代表雷國強管理籌款賬務。9月23日,紅星新聞記者聯系上雷國強,他介紹,自從2019年上半年二社村民籌集10余萬元后,這筆錢一直在自己手里,等修路指標下來修路啟動時再使用。

  村民張明光向記者介紹,他2017年就拍下這條村道的照片到當地論壇,希望解決村里二社的社道路太爛的問題。因為自己有一輛越野車,“我出入村里沒有問題,主要是屋后山梁還有10多戶村民出入惱火。”

2017年路面情況2017年路面情況

  張明光介紹,自己一直在延安做建筑生意,最近幾年生意穩定,因為父母在老家居住,每年多次回家,但破爛的村道一直困擾著三社和二社近的村民。“本想在老家投資300萬養200頭牛,但是看到路爛,只有算了。”張明光邊搖頭邊對紅星新聞記者說。

  對于修路,張明光也努力過。他介紹,原計劃是讓村民籌錢,自己出大部分錢,把這2.8公里路修了,但籌款后發現,按照造價50萬一公里的成本計算,總造價接近150萬。村民籌錢10萬元,自己要承擔100余萬,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圍。張明光說:“現在能夠修這條路的只有政府,現在大家都在等政府的修路指標,看什么時候能有指標下來,修好這條路,為村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