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
古人造像有智慧
川渝石窟石刻仍面臨多種病害
川渝石窟,因其數量眾多、造像精美,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下半闋。它們大多數開鑿于野外,日曬雨淋之下,為何大多數還能從唐宋一直延續到現在?專家揭秘,古代石窟開鑿時,會通過造窟檐、修排水槽等多種方式解決防雨和排水等各種問題,體現著古人的智慧。不過歷經千百年后,石窟仍然面臨著各種病害。川渝石窟因為高溫潮濕的氣候和砂巖松散的質地,面臨著風化、滲水等多種問題。
窟檐
為保護佛像,歷代石窟開鑿時往往會修建窟檐。在四川,樂山大佛曾經的大像閣,就屬于一種保護用的窟檐建筑。如今,自貢榮縣大佛外的四層架殿式建筑,又稱大佛護身樓,其本質同樣是窟檐的一種——腰檐。在敦煌石窟、云岡石窟等國內石窟,均有類似木構建筑,以保護佛像免受日曬雨淋。
龕窟
顧名思義是佛像開鑿在洞窟里。安岳石刻圓覺洞、華嚴洞等洞窟,便是在山體中挖出洞窟,洞內造像。因此數百年來,因為所處環境穩定,佛像完全未遭遇風化雨蝕,依然紋飾精美、栩栩如生。
更多龕窟雖然只是將崖壁掏空部分,再于崖體上造像,但窟頂仍對佛像有很強的保護作用。安岳石刻名片紫竹觀音因有頂部石體的保護,不僅沒有風化,觀音像的妝彩至今仍未完全剝落。安岳臥佛院國內最大的唐代臥佛,也因佛像上方的崖頂伸出了1米左右,避免了雨水侵蝕,至今保存完好。相反,安岳茗山寺直接刻于崖壁、幾乎遮蔽的文殊菩薩等造像,便風化嚴重。
排水槽
鑒于川渝石窟所處地帶的潮濕,廣元、安岳在內的很多石窟都修建了隱秘的排水系統。除樂山大佛以外,如安岳圓覺洞景區的蓮花觀音窟等洞窟上部,就修建了排水槽。據介紹,臥佛院臥佛頂部也在近年文物保護時新開了排水槽,防水作用更加明顯。
多種措施保駕護航之下,廣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等文物本體目前均沒有在暴雨中受災。遺憾的是,古人的智慧也不能抵擋歲月的侵蝕。





對川渝石窟中的35處國保單位進行調查顯示,存在較嚴重安全隱患的有18處,水害較嚴重的有20處,而表層劣化、生物侵蝕等病害則普遍存在于每處石窟。在樂山大佛可以看到,大佛兩側崖壁上的石刻造像幾乎完全風化不見。朱小南表示,樂山大佛本體同樣風化嚴重,在近百年來的多次修復中,用炭灰、石灰等混和的材料補上了眉毛、鼻子和嘴巴,雙手雙腳也重新塑出了形狀,大佛才有了現在的精氣神。在廣元千佛崖,現存的龕窟高出江面數米至數十米,完全不用擔心洪水吞噬,但現存的400多龕同樣面臨雨水侵蝕和風化問題。
目前,國家文物局將川渝石窟石刻的保護納入了專項規劃,對其病害的研究和治理將長期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