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民情熱線86968696報道的《合江白鹿鎮百年古民居,為何一朝變廢墟?》一文引起社會關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的民居該不該拆?古鎮古村落古民居如何保護利用?公眾急需答案。

  記者了解到,為避免再度出現類似私拆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內民居的情況,省文物局已責成瀘州市文物管理部門先行調查處理,加強對白鹿古鎮文物建筑的保護管理。

▲2012年白鹿古建筑群老照片▲2012年白鹿古建筑群老照片

  被拆房屋雖不是文保單位本體

  但拆除仍須履行報批

  據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合江白鹿鎮擁有省保和國保各一處,其中“白鹿驛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的一段,文物本體是一條總長500米的古街道,它的保護范圍為占地范圍外延5米。此外,“白鹿古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本體為江西會館、施公館和鄧家祠堂,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堪稱“川南古民居的標本”,同時也是明清人口大遷移的見證。它的保護范圍為施公館向北110米,南至上場敬老院,東、西以建筑占地范圍外延10米為界。

  此次被拆的三間房屋,雖不屬于上述兩處文物保護建筑本體,但在省保單位的保護范圍內,即使年久失修,實施拆除也必須獲得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