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從未見過這種蛇,為了弄清它的品種,筆者將照片發(fā)給野生動物專家進行辨認,專家從蛇身紋理、頭型、長度等方面仔細辨別后,確定該蛇為“黑頭緬蝰”。
據了解,黑頭緬蝰原名白頭蝰,是蝰科緬蝰亞科緬蝰屬的蛇種,系國內罕見的一種劇毒蛇,1998年被《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極危種,2004年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動物,數量極為稀少,主要分布在中國云南、緬甸、越南等地,四川極其少有,被認為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
據資料顯示,黑頭緬蝰是混合毒素的前管牙類毒蛇,被咬后會導致血液凝固,產生局部疼痛、肌肉腫脹、頭昏眼花、吞咽困難、視力模糊、眼瞼下垂等癥狀,咬傷后可引起彌漫性血管內凝血,使傷肢紅腫疼痛逐漸加重、功能障礙。因其數量稀少,故至今還沒有專門針對此蛇的抗蛇毒血清,因此被稱為我國27種已知毒蛇中最毒的一種。主要以小型嚙齒動物或食蟲目動物為食,非常耐餓,半年不吃不喝仍能保持強健體魄。
專家表示,由于馬邊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給蛇類、蛙類等野生動物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所以能發(fā)現珍稀蛇種。專家提醒,在戶外活動時,遇見毒蛇要盡量避開。若遇蛇追趕,逃跑時應盡量保持“S”形路線。若被蛇咬傷,要認清蛇的特征,如形狀、顏色等,記住被咬時間和傷口腫脹速度,以幫助醫(yī)生判斷是否中毒。如果附近沒有醫(yī)院,要盡快用彈性繃帶等包扎,范圍越大越好,不要扎太緊,也不要冰敷,留一定空間維持血流暢通,并盡快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