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靜
6月1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德陽什邡市紀委監委獲悉,在推進棚戶區改造過程中,針對拆遷戶訴求不一、對拆遷補償標準不信任等情況,什邡紀委監委派駐專職紀檢干部,對拆遷全程監督,順利推進完成棚戶區改造1400余戶,圓了4000余人的“安居夢”。
城西社區1組是什邡城區典型的棚戶區(城中村)之一,占地面積17000多平方米,有96戶、390余人,房屋基本建于上世紀70、80年代,低矮、簡陋,配套功能差,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令人堪憂。
為加快災后重建和推進城鎮化進程,從2017年開始,什邡市全面啟動棚戶區改造。
但由于拆遷戶訴求不一,對拆遷補償標準不信任,產權混雜等情況,征遷難度非常大。“我不同意拆遷,我的明明是商鋪,為什么按照住房的補償標準賠付?”“我家的土地性質是國有土地,為什么按照集體土地的賠償標準執行,我不得簽拆遷合同”。
“群眾關注什么,紀委就盯住什么”。什邡市紀委監委派出具有相關工作經驗的紀檢監察干部,進行“嵌入式”監督,既協助當地鄉鎮開展拆遷工作,又著力發現和糾正黨員干部在拆遷安置工作中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損害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紀委的同志,我要舉報棚改工作人員張某給我家測量的平房面積不夠……”2019年1月,在城西社區啟動棚改后的一天,機械廠小區棚改項目督查員、特約監察員彭曉英接到居民梁某打來的電話。
隨即,彭曉英會同項目所在的皂角街道紀工委書記張果一起,馬上趕到梁家進行復核。經過查驗發現,原來是梁某對房屋面積認定標準不清楚造成的誤會。

“我們測量是按照滴水面積進行的,而你自己測量是按照墻體測量的,測量標準在《什邡市棚戶區(城中村)改造補償安置方案》中是寫清楚了的,你看嘛”,彭曉英掏出了隨身攜帶的文件一項一項解釋。
為避免再出現因為理解偏差出現的“誤會”現象,什邡市紀委監委實行棚戶區改造“信息公開”制度,設立公示欄、宣傳點、召開居民代表大會等,及時公示棚改房屋征收流程、房屋測量面積等內容。
同時,在什邡市紀委監委建議和推動下,該市所有棚改項目全面引入第三方測繪評估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有效堵住可能存在的虛增拆遷面積、套取國家資金等違紀違法問題漏洞。
什邡市紀委監委一連串的“組合拳”為推動棚改工作打開了新局面。截至目前,該市完成棚戶區改造1400余戶,圓了4000余人的“安居夢”。
“棚改既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下一步將充分發揮紀委監委監督保障執行的職責,聚焦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精準監督、科學監督,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確保棚改工作公開、透明、高效、有序推進。”什邡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