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時封面新聞記者看到的木斧先生,雖然拄拐,但是精氣神看起來很好。 “人逢喜事精爽,月到十五分外光。”當被封面新聞記者問到此次獲獎的感受,89歲的木斧,脫口而出唱出了京劇一句唱詞。當時談到,由于視力問題,木斧說:“我現在基本看書看報只能看大標題,看稿子很困難。”但是,他還在寫作,“寫新詩。從1946年我開始寫作,以寫詩為主,小說和散文也寫,漫畫也畫,大概出了28本書。”回顧創作超70年的歷程,木斧說,“漢語新詩誕生也只有一百多年,我寫詩的時間就有70多年。基本上就是沿著這條跑道上跑。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木斧,原名楊莆,祖籍寧夏固原。1931年出生于成都。1949年畢業于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應用藝術科。曾任四川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木斧先生的文學作品涉及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詩歌、童話、評論等多個方面。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汪瞎子改行》,長篇小說《十個女人的命運》,詩集《醉心的微笑》、《美的旋律》等。詩歌代表作《獻給五月的歌》、《春蛾》、《過三峽》等。《木斧詩選》獲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獎。
他還曾出版過一部作品《給200位詩人的畫像》,展現了他的多才多藝。此外,木斧先生業余喜愛京劇,且達到了專業水平,他的戲裝畫可謂獨一無二,廣受讀者喜愛。同時,木斧先生也和全國民間讀書年會的多位作家來往密切,他時常給北京《芳草地》雜志撰稿。晚年時,他依然筆耕不輟。近年來,《木斧論》《再論木斧》和《木斧評傳》的出版,成為研究木斧先生的重要文獻資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