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遂寧人的家國飛行夢  加快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安居民用機場期待“起飛”

  新年伊始,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作為成渝之心的遂寧,正迎來新一輪大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位于遂寧高新區的南壩機場遷建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挖掘機、混凝土澆灌機交替作響,推動這座在建的通用機場快速落成。

  這里不是第一座遂寧機場,卻滿載著遂寧人的“飛行夢”,滿載著遂寧對高質量發展的熱切期盼,托舉著遂寧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從“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的希望。

南壩機場遷建工程(效果圖)南壩機場遷建工程(效果圖)

  遂寧機場為國為民立下功勞

  承載著幾代人的“家國夢”

  遂寧機場有著悠久歷史,抗戰時期為保家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與重慶直線距離不到100公里的遂寧,成為日軍飛機轟炸地之一。據《遂寧縣志》記錄,1939年,遂寧駐軍四川邊防軍司令、著名抗日愛國將領李家鈺決定將原楊泗廟機場遷建于離城4公里的龍坪鄉。在城關人口不足10萬的情況下,征集發動民工達3萬余人,夜以繼日奮力修筑。短短5個月時間,占地面積144000㎡的遂寧南壩機場建成,成為當時全國有名的大機場之一。

  建成后,為了保護遂寧和重慶,空軍四大隊進駐遂寧機場。34架戰斗機多次起飛迎戰攔截前來轟炸重慶的戰斗機與轟炸機,成了日寇的空中“克星”。1941年12月底,“飛虎隊”加入中國戰場之后,美國援助的P-40戰鷹戰斗機、P-43槍騎兵戰斗機、P-51野馬戰斗機等一批批先進戰斗機進駐遂寧機場,第四大隊重整旗鼓,中美空軍攜手合作,從遂寧機場頻頻起飛迎敵,奪取制空權,為抗戰勝利貢獻了遂寧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遂寧機場受到國家高度重視。隨著戰火硝煙散去,遂寧機場的角色也完成了從軍用到民用的變化。1956年成立第十四航空學校時,經國防部批準,遂寧機場劃歸學校使用。之后,遂寧機場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的飛行管理和技術人才,包括中國民用航空局原局長楊元元、副局長邊少斌。

  2013年3月,經中國民航局批準,在遂寧航站基礎上正式組建遂寧分院,機場由單純轉場訓練升級為獨立承擔飛行培訓任務,展現出旺盛生命力,2013年至2018年,六年時間里年起降架次增長319%。2019年,遂寧南壩機場實現了4.6萬小時的飛行訓練,輸出能力在短短幾年內呈現爆發式增長。遂寧機場從僅靠轉場運作的保障性機場搖身變成擁有10條航線的獨立運作機場,成為中飛院在川內的訓練樞紐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