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實習生 王紫璇 攝影報道

  近日,成都不少電車車主反映稱,這段時間市區不少充電站的充電樁停用或者分時段供電,充電需要排長隊或者到更遠的地方充電,比較不方便。實際情況如何?8月29日、30日,記者走訪了成都金牛區、錦江區等多家充電站了解情況。

  晚上充電站“火爆”

  司機排隊充電

  29日晚上10點半,記者來到金牛區馬家花園路一家充電站,充電站入口貼著一張告示,上面寫著,“高溫暫停營業,營業時間是15:00至21:00”。走到充電站停車位,有10多個充電樁,每個充電樁前都有車正在充電,一輛車剛走,馬上另一輛停下繼續充電。

  公告

  一位車主告訴記者,這幾天充電太難了,到處都排起隊,不少充電站限時段供電,或者只提供幾臺充電樁,白天很多地方都沒辦法充,充電的地方少,充電的人還是那么多,自然就要排隊,只有晚上10點、11點以后才能充電。

  他還說,他通過手機APP查找充電站,附近幾乎都是滿的,找了很久才找到這家有空位。

  金牛區一處充電站

  另一位正在充電的車主說,他是住在附近的,以前晚上來充電沒有這么多人,這幾天晚上天天爆滿,經常沒有位置。

  白天充電難

  網約車司機受影響較大

  30日上午10點,在成華區中環路建材路段一家充電站,10來個充電樁只有幾輛車在充電,一名工作人員介紹,充電站很快要停止充電了,他們這里充電時間是晚上11點到次日上午10點。

  成華區一處充電站

  一位正在充電的網約車司機告訴記者,現在天氣這么熱,開車都要開空調,耗電量非常大,白天車子需要充電,但很多充電站白天都不能充,只能晚上才能充,或者就要排隊充電,很耽誤時間,“車充不上電,就跑不到錢哦。”

  “充電要選擇時間去,還是有點不方便。”在錦江區塔子山公園一處充電站,一位電車車主說,這段時間市區很多電車充電樁關閉或者限時段充電,比如每天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晚上七點到十一點不能充電,其他時間可以充,“希望充電時間能早點恢復正常。”

  錦江區一處充電站

  多家公司回應

  今天已恢復正常充電

  何時能恢復正常充電?30日,記者撥打了金牛區馬家花園路一家充電站電話,工作人員表示,今天開始,公司旗下所有充電站已經恢復正常,全天都可以正常充電。

  “我們這里昨天下午已經恢復正常充電了。”錦江區塔子山公園一處充電站工作人員表示,前幾天成都很多電車充電樁關閉或者限時段充電,具體怎么限,是根據每個區的實際負荷情況,每個區都不一樣,都沒有標準的時間。

  新聞鏈接

  電動汽車充電排隊問題如何解決?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答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代睿

  8月29日,國新辦舉行《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新聞發布會。對于部分地區和時段電動汽車充電排隊的問題,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國家能源局將加快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助力交通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相信隨著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布局和服務體系的不斷健全,局部地區和個別時段充電慢、充電難的現象將進一步得到緩解,廣大車主的充電體驗也會更加舒適。

  萬勁松指出,我國高度重視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將其作為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交通領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總的來看,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服務能力已基本滿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和群眾出行需要。但在局部地區和個別時段,比如節假日,有些車流量特別大的高速公路服務區會出現排隊充電的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近些年來,國家能源局主要從“三個完善、兩個推動”這五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國家能源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從規劃布局、建設運營、配套電網、價格獎補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并且作出具體的工作部署。

  二是完善充電網絡。據最新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充電設施總量達到1060萬臺,有效保障了2500多萬輛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需求。一線城市中心城區的公共充電服務半徑已經和加油站相當。目前,95%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已經具備了充電能力,形成了“十縱十橫兩環”的城際充電網絡。全國已經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省份將充電設施布局到了所有鄉鎮。

  三是完善標準體系。國家能源局累計發布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相關標準106項,覆蓋了21個專業領域,產業鏈安全管控水平進一步提升。目前大功率直流充電標準處于國際領先水平,無線充電、充電漫游等領域也有突破,已經形成了與美國、歐洲、日本并列的中國充電標準體系。

  萬勁松介紹,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傳導充電、電池更換、無線充電等多條技術發展路線,直流充電功率模塊全面實現了國產化。近五年來,成本降幅達到了90%。我們率先在國際上推出充電弓、群充群控等充電方式,大功率充電技術快速普及,車網互動實現了示范應用。目前充電站運營企業中民營企業設備規模占比超過了70%。逐步建立起以用戶為核心的充電服務體系,確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續”。充電云服務與汽車、金融、出行等行業相結合,形成了“互聯網+充電”的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