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記者 張紅霞 文/圖
“它的殼發黃,比起田螺也脆些,一踩就碎,密密麻麻長在田里,不僅對水稻生長影響大,對健康也大,寄生蟲會順著皮膚進入人體,其中一種是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稍不注意會引發嗜酸性腦膜炎……”6月28日上午,站在成都市溫江區永寧鎮八角村的稻田邊,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齊桂蘭對與會人員做著介紹。戴著手套的工作人員倒出誘捕器里的福壽螺,只一會兒功夫,就從稻田里捕獲了幾十只。
6月28日,2024年度成都市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工作啟動及專業技術培訓會,在位于溫江區的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多功能廳舉行。

令與會人員沒想到的,是自2022年8月1日起國家《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施行以來,近兩年時間里,承擔成都外來入侵物種監測任務的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在全市展開了全面普查——對國家所列出的8大類群、58種外來入侵物種展開逐項調查,列出了各區(市)縣外來入侵物種查見清單,并梳理出了福壽螺、空心蓮子草等23種重點外來入侵物種。

與會人士通過一份溫江區公平街道上報給溫江區農業農村局的《外來入侵物種治理監測報告》的處理流程,了解了成都市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防治工作體系——市、區、鎮(街道)、村社區聯動,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技術指導,設立監測工作臺賬,建立常態作工作機制。

會議強調了外來入侵物種對本地生態系統和農業生產的潛在威脅,并指出開展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陳曉波就建立監測治理體系、加強宣傳教育培訓、強化科技支撐、完善保障措施等工作對各區市縣相關單位提出了明確要求。

下一步,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將繼續加強與農林科學院及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合作,加大對外來入侵物種監測和防控工作的投入,不斷提升監測和防控能力,為建設美麗宜居的成都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