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
這個10月,滿眼是未來,處處有想象。
10月18日-22日,第81屆世界科幻大會在成都召開,全世界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由此相聚。
他們跨過文化和語言的壁壘,在科幻感召之下,開啟“共生紀元”,在成都遇見未來。
仰望星河,穿越時空,科幻大會的召開,為想象營造出更寬闊的空間,為科學開辟出新的表達方式,為人們向往美好提供更多途徑。
想象力風暴之后
什么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一個什么樣的城市?
一個什么樣的未來?

成都科幻館“星云”深處,已近耄耋之年的德文·麥卡洛穿梭于多個科幻沙龍展廳之間。
披著長長的白發,留著長長的白胡須,對比周圍來來往往的年輕幻迷,他,很“科幻”,很“穿越”。

“沒錯!確實是‘穿越’而來的。” 作為資深幻迷,麥卡洛已經參加了近50屆世界科幻大會,但這次,他說,“這里的科幻氛圍不亞于任何一場科幻大會。”
漫步“時空隧道”,望向“科幻之眼”,流光溢彩的“星云”科幻館確實非常耀眼,但精彩也絕對不止于“星云”。
奇幻光影中,太陽神鳥從開幕式舞臺中心扶搖直上,游歷星系,直抵6500光年外的“創生之柱”。這般宇宙穿梭,實現了古蜀人延續3000年的愿景,也開啟了現代人下一個千年的期盼。

時間最具魔力。當劉慈欣與一群成都師生完成“十年之約”,大家發現,原來可長可短的十年,足以讓熱愛在心中生根發芽。

萬眾矚目中,“雨果獎”揭曉。獎杯上,一只大熊貓從時空隧道探出頭來,獲獎名單中,有中國作家海漄的名字,中國科幻力量由此再一次釋放。
當200場幻迷沙龍掀起頭腦風暴,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們,共同闡釋了“共生紀元”的核心要義。
“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來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
回想起劉慈欣當年的獲獎感言,確實,未來已至,改變已來!

身著純銀色戲服,畫著川劇妝面,身前有一面三星堆青銅面具造型的鼓,旁邊立著一個多維度的天球儀,面對“川劇幻夢機械姬”,大家直呼“泰褲辣”!
酷的是她身上彰顯出的反差感,似乎能看到傳統與創新的平衡點,也能找到歷史與未來的連接點。

這不僅讓人想到另一個問題——
成都,擁有4500年文明史的古老城市,如何與“科幻之都”這一如此現代的名稱掛上鉤?
1991年,中國第一次舉辦國際科幻交流活動,就是在成都,成都誕生的《科幻世界》是“中國科幻小說大本營”,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科幻“銀河獎”“星云獎”“未來科幻大師獎”都在成都孕育……
中國科幻曾在成都發展并走向世界,是成都被稱為“科幻之都”的重要原因,但絕不僅僅如此。

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證明,在“天圓地方”還是主流認知的數千年前,古蜀人就將目光越過高大巍峨的昆侖山,投射到了無窮無盡的浩瀚太空當中。這是與生俱來的探索精神。
兩宋時,成都的印刷技術引領世界,基于此,世界上第一張紙幣“交子”誕生,比西方早了600年。這是融入血脈的創新精神。

從漢代“列備五都”,到唐代“揚一益二”,蜀地傳統的文化風俗在與中原和楚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中,不斷推陳創新。進入現代,邁向全球化,在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成都的城市內核日益豐富。這是與時俱進的包容精神。
積極探索、善于創新、開放包容,一脈相承的城市精神涌動著,可以進一步回答“為什么是成都”的疑問。
而城市精神,正為成都打開全新的發展空間,將決定這座城市未來的高度。
科幻大會

10月17日晚,距離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開幕還有一天。
劉慈欣背著包拖著行李落地成都,當他驅車前往入住酒店途中,經過了成都科幻館“星云”,不禁感嘆,“充滿未來感的建筑,特別是在晚上,就像降落在湖畔的外星飛船一樣。”
城市的另一邊,停著另一艘“飛船”——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館。2個多月前,另一場世界級盛會在這里點燃焰火。
從大運會到科幻大會,城市的顯眼地標從東邊移到了西側,人們的視覺焦點也從身體競技的賽道走向想象力比拼的舞臺。但從兩大盛會中,總能得到很多相同的啟示。

比如,關于青春與未來——
吳艷妮說,“一代年輕人的精彩表現,可以影響下一代年輕人。”劉慈欣說,“青少年是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受眾群體,也是未來科幻得以持續發展的最重要力量。”
比如,關于突破與探索——
也許,葡萄牙選手打破了塵封近26年的賽會紀錄的時候,和“手機之父”馬丁·庫珀設計出第一部手機的時候,有一樣的心情。
比如,關于成都與世界——
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第一次來到中國西部,選擇了成都,世界科幻大會首次進入中國,也選擇了成都。當世界將目光投向成都,成都也正昂首闊步走向世界。

鋪開城市的地圖,天府藝術公園,雙年展釋放著“時間引力”;非遺博覽園,非遺節促進交流互鑒;天府國際會議中心,金熊貓獎著力國際化與開放性;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天府書展首次設立國際館……成都與世界的對話,濃縮在一個個城市坐標之中。
以“三城三都”為載體,當一個個耀眼的坐標在成都不斷涌現,當記憶中的洼地成長為各個領域的高地,中國西南的這座城市,也日漸成為世界的新坐標。

科幻大會

“星云”里,有一家約300平方米的文創商店,一直很熱鬧。其負責人是賽凡科幻空間創始人、未來科幻大師獎創始人孫悅。
2023年的春節,隨著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上映,賽凡科幻空間發起官方授權的模型周邊眾籌項目。
8天后,眾籌金額被推上了1億元,打破中國文娛類眾籌紀錄,成為淘寶最快破億的IP衍生品。
這,只是科幻產業中的冰山一角。

10月20日,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舉行,21個簽約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現場,還發布了成都科幻產業機會清單,涵蓋項目40個,釋放380億產業發展機會。
劉慈欣說,在一個科幻產業開始起步的時代,成都依然走在全國前列。

科幻產業,究竟是個多大的風口?
《2023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2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877.5億元。未來3年,科幻產業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級。
面臨這一新賽道,放眼全國,各大城市躍躍欲試。
北京圍繞石景山首鋼園打造了全國首個科幻產業集聚區;
上海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區級科幻協會浦東新區科幻協會;
深圳支持成立國內第一個科幻公益基金,設立科研中心開展科幻研究;
南京創辦全國第一個科幻電影節,打造科幻生態谷;
武漢光谷以科幻產業為切入口,成立了元宇宙研究院;
……

大家都想在未來發展中搶占先機、掌握主動。
至于成都,在MORE VFX、可可豆、賽凡科幻空間等一批行業企業的加持下,“科幻+教育”“科幻+文旅”“科幻+動漫、電競、潮玩”等業態持續涌現,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正逐步發展完成。
放眼科幻關聯領域,據不完全統計,成都已聚集華為、京東方、極米科技、完美世界、峨影集團等1000余家企業,并正布局量子科技、6G通信、合成生物、超級高鐵、擴展現實(XR)、腦科學應用等未來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科幻產業的發展注入力量。

科幻大會

伏案工作數小時后,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的郭驍走到陽臺,看著眼前波光粼粼的興隆湖,有些感慨。
在這里工作的幾年間,他見證了周邊“高端鄰居”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
成都科創生態島作為成都市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正加快建設;
鳳棲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計劃著將工廠“搬上樓”,打造一棟樓就是一條產業鏈的新模式;
成都超算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全速運轉,10億億次/秒的最高運算速度為30多個領域提供充沛的算力資源;
充滿科幻意味的“人造太陽”不斷刷新紀錄,試圖提供解決能源危機的最優解……

郭驍感受到了一股非常強勁的推背感。
肥沃的土壤會滋養出累累碩果,強勁的脈動可以為國之重器持續輸血。
從殲20到國產C919大飛機,從“天宮二號”到“蛟龍號”,從“華龍一號”核電設備到世界上首款采用高溫超導技術的磁浮工程樣車,一批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被烙上“成都印”,在多領域國際賽道“并跑領跑”。
瞄準未來賽道,成都鮮明提出,將更突出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在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中提升城市科技創新能力。

如今,在成都,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行業頭部企業加速落地,這里已聚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15萬家,獨角獸企業7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7家。
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全力推進,成渝(興隆湖)綜合性科學中心正式揭牌,國家高端航空裝備技術創新中心落地建設,成都,正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科幻大會

“看機器人舞團齊舞,遛機械狗寵物,這些曾經都是科幻作品中的想象,現在卻在現實生活中肉眼可見,科技發展太快了!”2023年成都市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上,一系列“黑科技”讓市民大開眼界。
持續創新的前沿科技,在塑造未來城市景象、改變社會生產方式的同時,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2023年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上,相比于單一的智能家電,全屋智能顯現出極大優勢;成都地鐵9號,證明全自動運行不再是幻想;智慧城市的建設,讓更多便捷的智慧場景觸手可及……
如果說科幻預見未來,科技創造未來,那科普,則能將科學的聲音傳播得更廣。

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已連續舉辦了38屆,每年約30萬余名師生參賽。結合天府糧倉、大熊貓、三星堆、航空航天、食品安全等元素,相關親子科普研學活動持續開展。通過“科學美空間”項目建設,更好的科普場景走進了大家的生活。

科普活動在成都播撒下的科學種子,將持續在城市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科技創新積蓄不竭動力,滋養科幻產業持續發展。
每一個腦花都能迸發出讓人驚嘆的火花,每一份想象都能推動不可思議的景象。
未來世界的大門已被推開,今天,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閉幕,其實,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吳喆 馬玉寶 吳亦崢 吳怡霏 白洋 黃雪松
攝影 劉陽 熊一凡 魏麟瀟
視頻 胡智超
編輯 周楊云
校對 藺虹豆
審核 饒竹舟
監制 楊揚
部分圖據新華社、成都日報資料圖、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