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唐澤文
2月6日,位于天府新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內,首席科學家任茂智正在和團隊商量單細胞螺藻量產大豆蛋白的實施方案。
4公里外,興隆湖旁,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正同步給這支團隊提供算力支持。
小小的單細胞螺藻也需要用到超算中心?“不要小看它,一個單細胞螺藻擁有30億個基因組堿基對,數量和人類差不多。”要從30億中篩選出影響大豆蛋白產量的關鍵因素,是一個龐大的計算過程。
任茂智說,利用數字技術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已是常態。不久前,研究所培育的生菜新品種“中生1號”,就通過了四川省非主要農作物品種認定委員會組織的專家審定,填補了我國缺乏自主生菜品種的空白——育種過程中,他們采用數據手段,對環境、營養進行動態精準調控,快速誘導生菜開花結實,將育種時間縮短了一大半。
成長起來的不只是螺藻和生菜。數字技術生態下,更多行業正在這里得到高質量生長。

國家超算成都中心
更優質的“土壤”里
千行百業正蓬勃生長
“年輕”的超算中心其實很“成熟”——自2020年9月投運以來,已為35個城市900余家用戶提供了算力服務,應用涵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30個領域,完成作業數超3000萬個、計算量超6億核時。
工作量大,能耗卻不高。
超算中心的機房中,記者看到,一排排黑色機柜整齊排列,行走其間還能隱約聽到流水聲。“溫度控制上,我們采用了液冷系統,降溫效率更高。”超算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采用了全球領先的浸沒式相變液冷技術,比傳統數據中心節能50%。“一年省電5000萬度,這是17000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高效又節能的方式所形成的數字“土壤”,讓這里成為更多合作方的選擇。
去年底,超算中心與華為等公司共同舉辦2022四川開源操作系統生態大會。生態大會上展示的國產歐拉操作系統主要為企業使用的服務器提供支持,目前已廣泛應用的領域包含通信、金融、電力、交通、政務信息化等。
通過這套系統,同樣位于天府新區的四川鯤鵬生態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里,就正在打造具體落地的實際應用。
當天,實驗室里的工程師們正在調試的變電站智能巡檢系統,就能讓以前人工例行巡視的70分鐘,變為智能巡視的20分鐘;聯合相關部門孵化的醫保數據解決方案,可承載7億人醫保業務,解決醫保系統的數據分割痛點。
不僅如此,創新中心還與本土企業華鯤振宇公司一起,共同設計、研發、生產基于鯤鵬處理器的服務器和PC電腦,讓國產產品滲透到更多領域。
從整個天府新區看,該區域目前已初步形成“超算+智算+云計算+邊緣計算”一體化先進計算能力;推動中國科學院成都科學研究中心等20個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商飛等12家央企研發中心等項目落地建設。“算力土壤”上,讓更多行業在這里蓬勃生長。
更高效的“環境”下
城市生活更便捷美好
2月6日下午,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內,智慧教育項目負責人曾達頭戴VR眼鏡,時而站起、時而坐下、時而晃動。取下眼鏡后,他看著記者有些不解的目光解釋:這是在調試視覺感應系統。“沉浸感還不夠,互動的操作方式也需要更直觀。”他對一旁的助手提出了方案修改意見。
他們正在完善公司遠程教育的解決方案——通過VR手段,提升遠程教育的智慧度。“如果只是在一塊大屏幕上看遠程課程,沉浸感不夠,會影響授課質量,VR方案能解決這個問題。”
曾達說,這已是該方案的第34次調整。每一次調整,都讓學生遠程上課更身臨其境。“我們希望最終的優化效果是,老師向開小差的學生丟一個粉筆,都能被VR系統精準捕捉,從視覺上真實還原到學生身上。”
要達到這個效果,需對圖像進行海量數據傳輸,這背后的5G技術成為關鍵。“5G的大帶寬特性具備這個條件。”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副總經理趙立君說。當下,從教育領域看,5G技術的應用不只停留在課堂上,通過數據集成和園區建模形成的數字孿生校園,還讓學校的管理變得更智能、高效。
用孿生手段進行科學管理的思路,還被應用到了更多領域。
成都第二繞城高速科學城收費站,車輛進入智慧高速試點道路后,只需通過相應的手機APP,就能讓沒有任何智能設備的老款燃油車擁有新款智能車才具備的功能——環境感知,后方是否有車輛加速超車、前方幾公里處是否有車禍,甚至在大霧天看不清路況的情況下,APP還能對周邊環境進行精準顯示,幫助駕駛員行駛。“這能進一步降低事故發生概率,提升事故處置效率,高速路管理運營會更方便。”四川數字成都二繞西智慧高速項目總工李偉說。
當下,天府新區正按照“規模聚集、提質增效、示范引領”三步走規劃,全力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數字環境”下,城市生活也變得更美好。
圖片由國家超算成都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