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自然館“前身”,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始建于1960年秋。建館之初,本著為學校的教學實習和收藏保管標本之目的,成都地質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前身)設立了三個地質專業陳列室,隨著師生員工在野外地質實習采集回來的標本日益增多。1962年,這些地質專業陳列室合并,命名為成都地質學院陳列館,主要陳列展示巖石、礦物、礦產和古生物等地質標本,它不僅是學校重要的專業實訓實習基地,同時也對外接待一些零散的社會參觀者。 1965年,著名的“合川馬門溪龍”標本在北京由 “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鐘健教授完成研究工作后運回學校,為了陳列這具全長超過20米的巨龍,學校決定擴大陳列館的面積,增建約800平方米的綜合館。1986年,成都地質學院陳列館更名為成都理工學院博物館,2001年,更名為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

填補國內大型自然國有博物館空白
成都自然博物館的開放,意味著成都又多了一處標志性文化地標。該館是成都首座不規則形態公共建筑,極具特色的建筑外形也曾一度讓它成為施工難度最大的公共建筑,僅是建設就耗時4年多。據介紹,這種設計的構思起點,源自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脈相交所形成的獨特地貌。建筑體呈現了山體發生破裂移動的形態。巨大的“石山”拔地而起,山體的間隙形成開放公共空間,配以通透的玻璃幕墻,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設計將山間棧道的行走體驗帶入博物館的內部空間,用天橋和懸挑的玻璃長廊象征穿越蜀道的意境。景觀設計將都江堰理水引灌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館的室外園區,用人工濕地體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蜀山、蜀道、蜀水”——建筑以藝術抽象的方式,再現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

恐龍化石無處不在
步入展廳,不少設計細節讓人眼前一亮。地質環境廳里可見“地球”在深藍色的夜空中緩慢旋轉,讓人不由感嘆宇宙之闊大;礦產資源廳可以看到眾多色彩鮮艷、形狀各異的礦物晶體、寶玉石在燈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大飽眼福之余也可以了解到有關礦產、礦物、寶玉石的知識;龍行川渝廳和恐龍揭秘廳則構成了一個令人驚嘆的“恐龍世界”——30多具恐龍化石威風凜凜,四川盆地發現了哪些恐龍化石?恐龍家族是如何分類又是如何生活的?在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而生命探源廳,則營造了一個繽紛的大自然,小熊貓、雪豹等標本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充分展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鎮館之寶連連看
成都自然博物館可以看到哪些重磅文物?這或許是公眾最關心的地方。11月23日起,博物館將面向公眾開放。如果你要前往博物館打卡,這幾件文物建議不要錯過。
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
這是成都自然博物館名副其實的鎮館之寶。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于1957年在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發現。較為罕見的是,這具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相當完整,骨骼完整度超過80%。該標本于1961年交由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收藏保管。今年,這具恐龍化石經過了一次大修,科學復原了其遺失的尾椎,也令其骨架從原來的22米“長”到了24米,是目前我國和亞洲保存完整的恐龍化石之中的最大者,尤其9.8米的脖子堪稱世界之最。站在展廳中30多具恐龍化石中,它霸氣外漏,堪稱絕對王者。
當然,四川盆地發現的恐龍化石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目前已在自貢、宜賓、廣元、達州等城市下轄的70余個縣(市)發現數百個恐龍化石點,發現有包括馬門溪龍、峨眉龍、蜀龍等超過30種不同類別的恐龍,四川是中國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省份之一。
隆昌鐵隕石

隆昌鐵隕石
它是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鐵隕石,外形呈圓錐體狀,高46厘米、長44厘米、寬20厘米,卻重達158.5公斤,頂部表面較光滑、中后部布滿近300個凹坑。據《隆昌縣志》記載,鐵隕石于明代時隕落到隆昌縣城西北郊約五華里的道觀坪,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1年)掘出,被人們看做“神物”,精心保存。新中國成立后,“隆昌鐵隕石”因為保存地的多次變動接連“搬家”,曾經險些被用作煉鐵的材料,因為自身的堅硬和耐高溫的特質,躲過了一場劫難。1970年終于被驗明正身。當年,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派人到了隆昌了解和考察所謂“紫巖”的情況,并抄錄了同治13年間關于“紫巖”的記載,認定它是一枚鐵隕石,命名為“隆昌鐵隕石”。
大竹重慶魚

大竹重慶魚
這是一件距今1.5億年前的魚化石,全長34厘米,寬15厘米,頭、胸、尾、鰭、鱗等均完美保存。它的體形立體,體態豐滿,栩栩如生,其完整程度堪稱中國魚化石之最;最關鍵的是,這條魚生活在距今1.5億年的侏羅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