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體+市集

  新市集在成都多個地方出現

  記者了解到,在成都類似文華廣場,一些與商業體合作開起的市集正在陸續出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成都正營業或即將營業的市集共有22個,分布在錦江、武侯、金牛、青羊、成華、龍泉驛、雙流等地。

  市集帶來人流量,商業體提供配套和管理,營業時間大多集中在下午至晚上。有規模效應,也更規范有序。

  位于金牛區的“匠人里”,就是其中一個市集街區。街區負責人王先生透露,今年5月份“匠人里”誕生,目前市集固定攤位15個,主要是文創、手工、零食、生鮮、鮮花、雜貨鋪、陶瓷、咖啡等,出攤時間主要在節假日和重大活動期間。

  王先生介紹,作為街區運營商,要使得街區有活力,并且保持熱度。“我們每次活動前,要把活動方案報給當地的街道辦、社區,進行審核審批?!?/p>

▲逐漸在成都各地興起的市集▲逐漸在成都各地興起的市集

  在網上,還有網友自發地發布成都市集攤位信息。一個名為“集市大合集”的博主,每周更新一次,標題就叫“成都擺攤”,內容包括哪些點位、攤位費用、招募品類、提供設施、攤位時間、攤位地點等。記者注意到,他介紹的點位主要在大型商業體和旅游景區。

  “擺攤是一種低成本創業的方法,我通過平臺分享信息去幫助大家,希望大家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賺錢。”“集市大合集”的博主唐女士說。

  唐女士介紹,一開始地攤經濟比較火,但組織規范缺乏,容易出現衛生、環境、交通等各種情況。而目前的市集是地攤經濟的“升級版”,“比起自己擺,大家在一起更有擺攤氛圍,同時也更規范。”

  專家:

  從無章到有序,打造“暢、寧、凈”環境

  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西南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蔣玉石認為,最初的夜市多是自發產生的,由于缺少秩序化的管理,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衛生、商家、顧客的問題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解決。而與商業體合作經營的類似市集的業態,更易于從混亂無章轉變為規模化和秩序化,既能帶來舒心體驗,也更利于城市形象打造,算是一種較好的嘗試。

  蔣玉石認為,現在的市集應該從市場管理、城管方面入手,為規范市集出臺相應的公告,打造“暢、寧、凈”的市集環境。“火熱的市集經營模式,對于業主來說營業時間靈活,營業成本低,對于消費者來說有更多的選擇性,方便快捷,是日常所需的商品中有益的補充??偟膩碚f,市集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p>

  紅星新聞記者 顏雪 實習生 楊薇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