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車站之變
折射交通出行方式巨變
“火車迷”、老成都人巫德貴習慣用“火車北站”來代稱成都站。在他眼里,從小到大在成都站“趕火車”的經歷,就是一部生動的中國鐵路發展史。
上世紀50年代,才4歲左右的巫德貴就隨家人從成都站坐火車出行,那時的車是悶罐車,蹬著木梯子上車,發車時,把梯子提上來橫著放攔車門。上世紀70年代,巫德貴作為知青下鄉,乘坐的專列由東風3內燃機車牽引,中午在燕崗站加掛補機。上世紀80年、90年代后,巫德貴出差重慶,乘坐的已經是蒸汽機車牽引火車,車上特意配備了有紗窗的木窗格子,安全又通風防蚊;成都站開始搞便民服務,比如,用人力三輪車送開水、賣站臺票方便接送人,等等。
除了普速客運列車,后來,成灌城際鐵路、成都地區首列“和諧號”動車組,都是從成都站駛出,“從綠皮車到動車,乘車的感受是幾何級的巨變。”巫德貴說,尤其是成灌線,現在已經是公交化開行, “銀發族”們常聚在一起坐動車去都江堰、青城山游玩,“價格便宜、車次又多,放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成都站“戚軍導購臺”品牌帶頭人戚軍1984年到成都車站服務,幾十年來,他感受最深的,是關于車票的變化。

改革開放大潮興起后,節假日尤其是春節后出行,成都站站前廣場上常年聚集著排隊買票的旅客,人挨著人,把偌大的廣場擠得水泄不通,從五塊石到售票大廳,短短幾百米要走半個多小時才能“突圍”。“那時買票只能去火車站。”戚軍說,后來,代售點興起,縣級城市基本都有了代售點。
“現在的成都站,放置了很多自動售取票機,閘機都是刷證通行,出行更加方便。”他說,2011年,鐵路12306網站上線運行,旅客可網上購票后,在成都站售票大廳排隊購票的明顯減少了;2020年,電子客票推廣實施,旅客坐火車,憑身份證等購票證件直接刷證通行。
即將涅槃重生
引入成渝中線高鐵,成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12年前的5月12日,西南地區首條城際鐵路——成灌城際鐵路建成通車時,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成都機務段動車司機杜輝駕駛首趟動車,從成都站駛出。作為一名優秀的機車司機,杜輝有“動車首發專業戶”之譽,此后,成渝高鐵、西成高鐵、成雅鐵路等線開通運營,杜輝均擔當首發司機,始發站點卻不再是成都站,而是成都東站。
10余年來,中國鐵路飛速發展,鐵路由線成網,四川新增多條干線鐵路,速度快、乘坐舒適度高的動車也漸漸取代普速列車,成為鐵路旅客出行的首選。大的交通格局下,成都鐵路樞紐由一個成都站,擴展為成都東、成都南、成都西等多個火車站。建站最早、經過多次改擴建的成都站,已到發展極限。
從數據可以看出。2010年,成都站全年累計發送旅客2672萬人次,旅客發送量達到最高峰;當年10月1日發送旅客13.28萬人次,達歷史最高客流。2011年成都東站建成投用后,成都站旅客發送量逐漸減少。中國鐵路成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成都站已完成這一階段的歷史使命,即將涅槃重生。”
此次暫時關站,就是為了對成都站進行深度、全面的改擴建。
川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成都站將引入成渝中線高鐵,站內建設10個站臺18條鐵路線,其中成渝中線場4臺7線,城際車場4臺9線,樞紐環線場2臺2線;站房分為3層,車站總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為線上式高架候車特大型站。地鐵1號線、7號線、18號線將與成都站無縫換乘,還將設公交車站、長途客運站、出租車專用通道等。未來的成都站將成為一個集城際高鐵、市域快鐵、地鐵及城市公交一體的立體交叉零換乘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站的改擴建將分兩階段運行,在停辦客運業務期間,仍然會繼續辦理通過車等業務,原來穿車站而過的鐵路線將不停頓運行。在站房建設期間,將同步進行地鐵18號線火車北站工程、市政公交及長途樞紐、城市過境道路、市政上蓋廣場、東一路及西一路下穿隧道等配套工程建設。
預計2026年初完成整個工程建設。
屆時的成都站將如何“涅槃重生”,值得期待。
圖片由成都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