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建成首批44個市級樣板村鎮、36個市級“三美”示范村,大邑縣安仁鎮、郫都區戰旗村等8個鎮村入選首批省級樣板鎮村;
全域啟動建設“天府糧倉”核心區,加快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0個以上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和100個以上的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區;
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農膜及農藥包裝物回收體系全面建立……
這一串數字,是成都鄉村振興的一個側面。
近日,記者從成都市農業農村局獲悉,2021年,成都全市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582.79億元,較2017年增長16.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較2017年增長43.5%;城鄉居民收入比從1.92:1縮小到1.81:1。同時,成都市已獲批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國家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西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作為一座超大城市,成都如何實現鄉村振興?記者梳理了幾個關鍵詞。

形態:
推進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
要致富,先修路。鄉村振興離不開硬件設施的提檔升級。為此,成都全力推進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加快推進以片區為單元的鄉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統籌推進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新型城鎮化,優化提升中心鎮、其他鎮、中心村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公共基礎設施配套標準;同時統籌布局農村道路、供水、供電、信息等基礎設施。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建立健全了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農村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城鄉標準統一、制度并軌。
同時,成都完成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出臺社區發展治理促進條例,深化構建“黨建引領、雙線融合”機制;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建成首批44個市級樣板村鎮、36個市級“三美”示范村,大邑縣安仁鎮、郫都區戰旗村等8個鎮村入選首批省級樣板鎮村;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分步有序推進積分制、清單制實踐,啟動智慧養殖、智慧種植兩個“一張圖”,拓展智慧蓉城農業農村應用場景。
功能:
全域啟動建設“天府糧倉”核心區
為提質打造“天府糧倉”成都片區,成都市劃定了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同時全域啟動建設“天府糧倉”核心區,加快建設1個十萬畝糧油產業帶、10個以上十萬畝糧油產業園區和100個以上的萬畝糧經復合產業片區,基本實現全域糧食生產園區化;創新實施糧食生產規模經營補貼和都江堰精華灌區水稻恢復種植補貼等支持政策。
在“菜籃子”穩產保供方面,成都制定了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十條措施,分級建立生豬產能調控基地,統籌抓好生豬產能恢復提升、重大動物疫病防控以及生豬調運監管;同時穩定60萬畝常年蔬菜保供基地,制定應對大規模疫情防控農業生產保供預案,開展“菜籃子”產品全產業鏈信息監測。
另外,成都市出臺《成都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和農業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編制完成24個鎮級涉農片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專項規劃,完善“4+6”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分產業制定專業化政策工具,做實優質糧油、生豬畜禽等4大保障性產業,做優現代種業、數字農業等6大引領性產業,聚焦主導產業開展招商引智和項目攻堅會戰,累計創建國省市縣現代農業園區93個;同時推動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和成德眉資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規劃布局成德川芎產業園等示范項目。
轉型:
持續做優公園城市鄉村表達
鄉村隨著時代一直在變化。成都鄉村振興未來的方向在哪里?據悉,成都將持續做優公園城市鄉村表達;同時落實“河湖長制”,實施凈排水一體化工程,創設排水口“口長制”,在全國首創成德眉資河長制同城化E平臺,推行“河長+檢察長”協作機制;創新推廣“林長制”,提速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在農業農村綠色轉型方面,成都將統籌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戶廁改造,常態化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達92.3%,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4.4%;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實施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8%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農膜及農藥包裝物回收體系全面建立。
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記者 陶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