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全市會展業總收入超過1600億元,舉辦重大會展活動數量超過1200個,展出總面積超過1450萬平方米……這是剛剛“出爐”的《成都市“十四五”國際會展之都建設規劃》(簡稱《規劃》)中確立的新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會展經濟又該如何挖掘潛力?8月24日,成都市博覽局對《規劃》中的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進行一一解讀。

  邁向國際會展之都,成都確立這些會展新目標

  梳理《規劃》的發展目標,其中提出,到2025年,立足會展業高質量發展,形成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現代會展產業體系,將成都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會展之都。

  從會展規模效益看,會展經濟量質齊升,消費引領和貿易促進功能凸顯,綜合帶動效應進一步增強,數字會展和綠色會展持續推進,會展總收入、會展活動數量、展出總面積等主要指標實現持續增長。到2025年,全市會展業總收入超過1600億元,舉辦重大會展活動數量超過1200個,展出總面積超過1450萬平方米。

  從國際化水平提升看,國際會展活動數量大幅增長,國際參展比例進一步提高,國際權威認證項目持續增加,會展品牌建設邁上新臺階。到2025年,舉辦國際性展會230個,其中UFI(國際展覽業協會)認證展會項目超過20個。

  從會展市場主體活力看,匯聚一批牽引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會展鏈主企業和組織機構,本土會展企業集團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企業。到2025年,會展企業數量超過800家,年營業收入過億本土會展企業超過8家,知名會展企業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5家。

  在會展人才建設方面,人才引進和培養體系不斷完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效推進,形成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會展人才體系。到2025年,會展職業經理人(高級)認證數量超過350人,引進國際會展專業人才數量超過500人。

  在會展載體設施方面,會展載體布局不斷優化,專業配套設施逐步完善,會展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到2025年,會展專業場館可供展出面積超過90萬平方米,會議型酒店房間數量超過15萬間。

  未來幾年,成都會展業如何上“新”?

  六項重點任務推動提質增效

  為推動會展業提質增效、支撐引領,聚力“建圈強鏈”,塑造產業新格局,構建產業新生態,培育產業新動能,推進數字會展和綠色會展,在《規劃》中用6個小節部署了從塑造會展業新格局、構建會展業新生態、培育會展業新動能、推動展產融合發展、促進會展業開放合作、完善會展業配套服務等六項重點任務,而“新”是其關鍵詞。

  比如,塑造會展業新格局,成都將優化全市會展業空間結構、高效配置要素資源、協同聯動促進各區域核心功能相互支撐,構建“雙核驅動引領、四大特色助力、全域協同發展”的“2+4+N”會展業發展新格局,形成特色功能優勢,服務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做優做強。其中,“雙核”指的是四川天府新區和成都高新區,將依托重點區域和特色產業,聚焦做優做強航空樞紐、運動賽事、會獎旅游、特色農業四大特色,推動展產融合互促,促進全市會展有序發展和高效協同協作,全力打造產業會展集聚地。

  今后幾年,成都還將構建會展業新生態,推動會展業建圈強鏈。“下一步建強成都都市會展引擎圈,推動四川會展發展主干由成都拓展為成都都市圈,推動成德眉資會展業一體化、同城化發展,加強與7個區域中心城市協調發展,提升區域發展的整體性,共建共筑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會展產業生態圈。”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從做強會展產業鏈、引培主體育鏈、展產互促融鏈、招強爭優補鏈、創新發展強鏈、配套強化固鏈、引育人才優鏈、財金助力活鏈、優化環境促鏈等工作行動入手,推動會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成都會展區域帶動力和發展競爭力。

  值得關注的是,在培育會展業新動能方面,《規劃》明確,要按照“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思路,聚力城市名片打造、要素資源共享、內外市場聯通,實施名展(會)、名館、名企、名業培育行動,構建會展專業人才隊伍,推動會展業數字化、智慧化、生態化轉型升級,拓展城市綠道、公園等會展展示新空間。

  政策扶持、人才配套、營商環境……一攬子保障措施來了

  事實上,成都會展業在“十三五”期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來自成都市博覽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成都會展業總收入5240.3億元、直接收入533.3億元、帶動收入4707億元,其中直接收入同比增長81.1%。累計舉辦重大會展活動3572個、展覽和會議總面積4943.7萬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52.8%、35.4%。

  “站在新起點,目前成都會展業還存在會展鏈主企業不強、會展價值產出不夠、會展創新動力不足、會展配套服務不全等問題。”成都市博覽局相關負責人坦言。今后幾年,如何保障各項目標任務落實?

  該負責人介紹,未來將優化成都市會展產業建圈強鏈工作推進小組職責,成立成都市會展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發揮協調機制作用,加強資源要素統籌、重大項目調度和產業政策整合。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量身定制政策服務綜合包,提高政策匹配度和有效性,促進市級有關部門、各區(市)縣(管委會)等研究制定專項政策措施,圍繞鏈主企業實際需求,加強“一企一策”專項服務,針對性幫助專精特新企業、關鍵配套企業創新提能發展。同時,推動設立會展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吸納社會資本跟投,引進專業基金管理團隊管理,以市場化方式開展股權投資。鼓勵金融機構拓寬信貸渠道、優化服務方式,加大對中小微會展企業支持力度。

  在備受關注的人才政策配套方面,成都還將堅持“高精尖缺”并重的會展人才策略,通過“政策待遇+行業待遇”等支持方式,深入實施“蓉漂計劃”“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雛鷹計劃”。

  最為關鍵的營商環境方面,成都還將發揮行業組織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如支持和鼓勵會展企業通過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等方式,開發利用展會活動名稱、標志、商譽等無形資產。同時,明確展會現場侵權投訴的處置流程,配合執法部門加強對展會的監管,防止參展參會單位侵權、造假行為,完善重點參展產品追溯制度,推動落實參展企業質量承諾制度,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此外,成都還將構建會展信用體系,推進行業信用信息應用,引導展覽館運營方、辦展機構、設計搭建和參展企業等誠信辦展、規范服務,建立健全信用檔案和違法違規信息披露制度,實現誠信信息共享和公開。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