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實習生 賴勇夫 攝影報道

  8月16日,在成都市溫江區的一片試驗田,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敬洪走在泥濘的田埂上,望著田地里各個試驗品種水稻的情況,時不時蹲下捧起一束稻穗,檢查新長出的稻谷。

  近期,成都市氣象臺連續發布紅色高溫預警信號,部分地區氣溫達到了37℃以上。田地里的水稻一曬就是一天,持續的高溫可能會導致產量減少,“避暑降溫”十分重要。

  水稻也會“中暑”嗎?封面新聞記者跟隨徐敬洪走進稻田,為大家揭秘如何給水稻“避暑降溫”。

  持續高溫可能導致水稻減少產量

  水稻喜高溫、多濕,不同的品種對溫度適應力不一樣,適當的高溫天氣一定程度上會加快其生長,但持續的高溫天氣會造成一定副作用。

  “這個就是受高溫影響的水稻。”徐敬洪拿起一束稻穗說,正常的稻谷就很飽滿,受了高溫影響的稻谷就會癟殼。35℃以上才可以稱之為高溫危害,溫度越高受到危害越大,在成都這個區域不是每年都會遇到像今年這樣的高溫天氣。“持續的高溫天氣可以加速水稻成熟,但這樣的水稻品質、口感都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