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萬畝糧食產業帶”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廢棄堆場變良田,離不開環城生態公園對于土地的綜合整治。
唐良見介紹說,過去,項目內開展土地綜合整治與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受制于不少因素:地塊分散,規模耕作難;設施不足,農業種植難;土壤污染,農業產出難等等。“由于周邊生活區域垃圾填埋等原因,對耕地土壤產生較為嚴重的有機物及重金屬污染,耕地質量低,糧食產出較難。”
為解決這些問題,環城生態公園采取了諸多措施。唐良見介紹說,首先是提升農業規模耕作力。“恢復農田自然肌理,推進田面平整、田形調整等工程建設,提高農田聚合度;兼顧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功能,建立系統完善、運行高效、資源節約的農田水利體系;科學規劃農田道路網,滿足機械化耕種與農產品流通需求。”

▲親子插秧農事體驗活動
同時,為提高農業穩產高產力,項目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采取機械撿石、客土回填、土層增厚等措施,重置農業生產條件,還打造了農業智慧化管理示范區,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信息監管平臺和田間監測系統,探索農業智能管理。
“我們以建設環城生態公園‘10萬畝糧食產業帶’為目標開展農業種植,其中,大春以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為主,小春以油菜、小麥、豌豆、蔬菜為主,打造現代都市農業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唐良見說,接下來,環城生態公園將持續打造“10萬畝糧食產業帶”,持續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加大耕地表土剝離、土壤改良、保水培肥、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力度,恢復“藍綠交織、干支互濟”的農業灌溉系統,提升耕地質量。力爭3年內完成農田整治10.1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5.83萬畝,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同時,環城生態公園還將建強農業“產業鏈、產業圈”。“發揮綠道串聯作用和復合功能,引入全產業鏈經營、郊野休閑體驗、科創智慧驅動、共享農社對接等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特色農耕文化活動,實現一、三產融合發展。”唐良見說,公司還將全力推動“以工哺農”,梳理園區運營維護、農業生產等崗位需求,為周邊區域農民提供就近就業崗位,確保農民享受區域發展紅利。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