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人類的朋友,鳥類的分布和數量不僅與生態系統內海拔、土壤濕度、景觀指數等環境因子相關,而且與生態系統生物完整性相關。因此,鳥類常被用作保護區選址、生態系統完整性、生態系統健康的指示性物種。某一區域內鳥類種群數量的多少,一定程度反映了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野保處了解到,2022年初,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啟動了本年度成都鳥類調查監測工作,截至6月30日,共完成了64處點位(樣線)監測,涵蓋城市公園、濕地、山地森林、城市綠道、農田等多種生境,共記錄鳥類38390只,其中發現1種成都市新記錄鳥類“灰胸藪鹛”,調查記錄“灰頭斑翅鹛”,佐證了張俊范等人在《四川大邑縣鳥類考察報告》中灰頭斑翅鹛的記錄,將成都鳥類記錄增加到了532種。

  ▲灰胸藪鹛 攝影 孟姍姍  ▲灰胸藪鹛 攝影 孟姍姍

  城市公園鳥類專項監測方面,根據統計結果,浣花溪公園、青龍湖濕地公園和白鶴灣濕地公園監測到的鳥類種類和數量最多,分別為單日觀測45種677只,43種1122只,40種875只。究其原因,這三個公園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植被茂盛,特別是一些成都原生樹種,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棲息環境,是候鳥遷徙理想的休憩場所,也是留鳥絕佳的繁殖之地。二是生境多樣性,有濕地、林地、草地和灌叢等多種生態系統,滿足不同鳥種生存所需。三是保護意識相對較高,公園良好的管理和愛鳥活動宣傳,讓市民自覺的觀鳥、愛鳥和護鳥,讓三個公園成為觀鳥愛好者的勝地。四是人為干擾相對較少,公園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沒有車輛出入和大聲喧嘩等噪音污染,鳥類得以在安靜的環境中繁衍生息。

  相比較而言,鳥兒種類和數量明顯偏少的一些公園,大部分處于鬧市區,鳥類在此生息繁衍受到了較大的干擾。此外,某些公園生境單一,缺少不同鳥類對各自生境的需求,也是鳥類種群數量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監測團隊建議城市公園建設和管理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注重植物搭配,特別是加大原生樹種的栽植;

  二是注重多生境營造,喬木、灌叢和草地合理搭配,如果有河流穿過,注重濕地生態系統營造;

  三是加強鳥類保護宣傳,提高市民觀鳥、愛鳥和護鳥意識;

  四是提高公園工作人員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學習,強化公園管理過程中鳥類保護力度;

  五是增設公園園區鳥類保護標識標牌,加大宣傳。讓人們的公園同時也成為鳥類的家園,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