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全媒體記者 劉文慧
搶到了成都市消費券,結賬時卻被商家告知按原價購買才能使用;在超市買的面包發霉變質,超市卻讓找廠家賠償;會員卡注明“不提現、不退卡”;海外代購衣服“不退換”……這些行為合理嗎?消費者該怎么維權?日前,省消委開展了第17期“月月315”律師答疑活動,這期間收到許多網友提問,北京安博(成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錢力,四川秉鑒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副主任、律師林朝敏為廣大網友答疑解惑。
問題1
搶到了成都市消費券,結賬時卻被告知按原價買才能用?
律師:不合理。首先,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是采取政府出資、企業讓利的形式,向消費者發放的用來購買消費品的票證。消費者憑借消費券實際消費后,商家才能從政府得到補貼獲得商品的實際價值,商家并未遭受損失。
其次,《成都市政府2022年消費券促消費行動商戶報名規則》第三條第二款明確,本活動期間,商家需疊加推出讓利促銷措施。誠信經營,不得套取政府優惠。
因此,若商家一方面通過擺放政府統一宣傳海報及消費券受理標識對外進行廣告宣傳,另一方面未在醒目位置提醒顧客“不能疊加享受會員價和政府消費券”,而在顧客結賬時才告知“使用消費券就不能享受會員價,按原價才能使用消費券”。該行為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應當真實、全面,不得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同時也與政府推出消費券活動的初衷相違背。
問題2
會員卡注明“不提現、不退卡”,這種規定合理嗎?
律師:不合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九條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因此,會員卡標注“不提現、不退卡”實際是商家制定的格式條款,該條款剝奪了消費者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的權利,限制了消費者的合同解除權。
問題3
在超市買面包發現發霉變質,但超市讓找廠家賠償,合理嗎?
律師:《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消費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要求賠償損失,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損失。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屬于生產者責任的,經營者賠償后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于經營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后有權向經營者追償”。
因此,消費者買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既可以要求生產者賠償,亦可以要求銷售者賠償,至于銷售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責任劃分與消費者無關。
此外,從合同角度來講,消費者在銷售者處購買了食品,實際與銷售者之間形成了買賣合同關系,銷售者向消費者交付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是買賣合同的主要義務。因銷售者提供的產品不合格,消費者當然有權要求銷售者承擔退換貨、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問題4
在海外代購網店疑買到假貨,但商家已注明“代購商品不退換”,如何維權?
律師:關于“海外代購不退貨”合法性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海外代購模式而言,按照目前電子商務平臺分類,存在“現貨商品代購”和“消費者指定代購”兩類。有現貨的代購,代購商與購買者系買賣合同關系;消費者指定代購,是指消費者作為委托人委托代購者進行特定購買的行為,代購者作為受托人以自己名義采購商品處理委托事務,屬于委托法律關系。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費者定作的;(二)鮮活易腐的;(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四)交付的報紙、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據此,在現貨商品代購中,若不存在前述法律規定的除外情形的,代購網店即使標明“代購商品不能退換”,也違反了前述法律規定的“七日無理由退貨”,剝奪了消費者的法定權利,約定是無效的,應適用“七日內無理由退貨”。若屬于消費者指定代購,因該指示行為存在“消費者定作的”“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的性質,則不能適用“七日內無理由退貨”。
若代購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消費者可以要求經營者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履行退貨、更換、修理等法定或約定義務。消費者可與經營者協商和解,協商不成的,可請求消費者協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也可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還可以根據約定提起仲裁或者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