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

  不光有“顏值”,更有安全和保障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這是草堂北路13號院曾經的真實寫照。但如今,院落早已“新生”,大門修繕一新,車輛能自動識別進出,停車場秩序井然,路面干凈整潔。除了外觀“顏值”,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功夫花在“里子”上。管線管網改造、新建垃圾池、自來水戶表改造等等,院落改得徹底,居民住得滿意。

  位于錦江區馬家溝1號五福苑小區,改造起來就更難了。這一小區修建于上世紀90年代,現有居民約1490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占到了近20%。改造以前小區水管老化、屋頂滲水、墻面脫落等問題嚴重。碰到惡劣天氣時還會出現內澇,出行難、停車難、買菜難的“三難”問題,讓居民苦不堪言。改造啟動后,五福苑對雨季內澇、外墻漏水、停車困難等13項問題進行專項整治。此后,不僅五福苑的外立面進行了改造提升,雨污管網、燃氣管網、安防設施、停車位等都改造一新。

  “居住品質的提升,永遠是老舊小區改造的核心”,成都市住建局更新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讓居民住得安全,住得舒心,這才是改造的目的。所以,聚焦老舊小區水電氣管網老化、房屋及配套陳舊等現實問題,成都市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城鎮老舊院落改造“十四五”實施方案》,在國家和省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分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的基礎上,創新單列了“安全類”改造,將燃氣、供電、排水(雨污分流)、消防、安防及房屋結構等安全隱患的全面排查整治全部納入其中,目的,就是讓居民們住得安全,住得有保障。

  “不僅如此,成都還創新推進‘先體檢后改造’,以全面消除安全隱患”,他表示,成都充分結合城市體檢工作,創新引入老舊小區體檢理念,將安全隱患排查消除作為必檢必改任務,精準發力全面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充分保障老舊小區居民生活安全。“去年,成都329個老舊小區實施了燃氣、電力、自來水戶表和雨污分流等專項改造”。

  [創新]

  連片改造,閑置空間成了超市、食堂、小花園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涉及面廣,系統而復雜的工作,更關系到居民生活居住的幸福感,所以工作推進的過程中,少不了創新”,成都市住建局更新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成都的創新特色做法之一,就是實施連片系統改造。

  在這一方面,成都的做法,不是各個小區“自己改自己的”,而是科學劃分改造單元。

  具體而言,以片區為單位,從老舊小區所在區域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景觀綠化、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等方面著手進行評估,并參考社區邊界、道路河流、規模、老舊小區聚集度、周邊配套成熟度、綜合區位等因素,科學劃分老舊小區改造單元228個。

  例如,金牛區共劃分6個老舊小區改造單元,包括西安路片區和撫琴片區兩個重點改造單元,以及鐵半城片區、駟馬橋片區、茶店子片區和環交大片區4個普通改造單元。

  ▲金牛區撫琴片區改造 王效 攝

  以西安路片區改造單元為例,金牛區通過對所屬各社區進行具體分析,確定了“補齊基礎配套設施、增設充電樁、完善便民商業設施”等不同區域改造重點。此外,該片區還結合當地中醫藥文化特色資源,制定了進一步激活中醫藥產業、消費、生活的整體改造策略。

  整個片區的特色有了,策略有了,活力也有了,那么片區內的小區也就有了品質提升的定位和風格。

  不僅如此,連片打造的過程中,閑置空間的合理利用也被提上了日程。《成都市城鎮老舊院落改造“十四五”實施方案》明確在不違反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相關民主程序,經區(市)縣政府(含管委會)或區(市)縣政府指定的推進機構認定后,在老舊小區內部可利用空余閑置空間、違建騰退空間等建設各類環境及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適老、適幼、便民、無障礙、智慧化等公共服務,并允許在保留現狀主體建筑的基礎上做必要改建、增建、空間鏈接和功能轉換等。

  比如青羊區浣花小區,就通過合理利用小區閑置空間,增設了2135平方米裝配式居民服務中心“浣花堂”,其中植入了生鮮超市、便民食堂、托幼等服務,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022年,成都將完成老舊院落改造601個、涉及居民7.2萬戶”,該負責人表示,成都還將繼續創新,形成更多老舊小區改造的成都經驗,讓居民住得舒心、安全、有品質!

  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