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魯番花條蛇的棲息地生境。A和B分別表示艾丁湖的道路左側和右側的生境(劉金龍 攝);C和D代表吐克遜縣的生境(蔡波 攝)  吐魯番花條蛇的棲息地生境。A和B分別表示艾丁湖的道路左側和右側的生境(劉金龍 攝);C和D代表吐克遜縣的生境(蔡波 攝)

  形態分析發現,與同屬物種相比,吐魯番花條蛇鑒別特征為:

  1、身體中部背鱗17行;

  2、肛鱗分開,尾下鱗成對;

  3、9枚上唇鱗,第4?6枚插入眶下鱗;

  4、頭部近似三角形,身體微扁;

  5、腹鱗209枚(含1枚前腹鱗);

  6、背部5條縱紋,中間3條起于頂鱗后延伸到尾末,外側2條起于鼻孔后直達尾末;

  7、顳鱗2+2;

  8、鼻鱗分開,鼻孔位于2枚鼻鱗之間,前鼻鱗與第2枚上唇鱗相接。

吐魯番花條蛇 (郭憲光 攝)吐魯番花條蛇 (郭憲光 攝)

  新種的學名為Psammophis turpanensis,其種名turpanensis源自于模式產地艾丁湖,位于吐魯番盆地。“吐魯番”在維語里是“低地”的意思,以艾丁湖為中心向下凹陷,最低處海拔?154.31米,成為了“世界內陸最低點”,僅次于死海(?413米),又有 “世界第二低地”的美譽。

  新種英文名稱為“Turpan sand snake”,中文名稱為“吐魯番花條蛇”。吐魯番盆地在面積如此小的地區集中了多種特有物種,包括吐魯番沙虎、吐魯番麻蜥、大墩細趾虎等,是干旱區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我們理應加強對該地區生態環境及棲息地的保護,從而保護這些珍貴而獨特的生物資源。

  該報道相關研究成果以“A new species of Psammophis (Serpentes: Psammophiidae) from the Turpan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為題發表在在國際著名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陳敏莉碩士研究生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郭憲光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絲路環境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分類學青年學者專項基金等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