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謀發展大計的成都市“兩會”上,科技和創新是代表委員們熱議的高頻熱詞。在2月4日開幕的成都市政協十五屆四次會議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為各方關注、熱議焦點。科技是讓生活美好發生的力量,讓創新的源泉充分涌流,離不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支撐。為推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建設,提升戰略科技力量,一批“國之重器”正在成都加速布局。

  一線聚焦

  2021年內建成首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來到人民南路三段17號,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樓,正在抓緊施工,格外引人注意。“目前我們正在進行外立面的打造,預計今年內投入使用。”相關負責人口中的“高樓”,正是落“子”成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川)。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將包括生物制劑篩選、生物制劑制備、臨床轉化驗證和支撐技術等4個轉化研究平臺共11個模塊,按生物治療和再生醫學與組織工程兩條主線,構筑從基礎到臨床、上下游結合的完整的生物治療轉化醫學研究技術鏈和創新條件鏈。

  據了解,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川)是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在全國布局的5個醫學領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總投資約10億元,總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新建5.5萬平方米,是我國首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該項目可供2500名科學家開展研究工作,主要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研究和開發腫瘤免疫治療、基因治療、疫苗、組織工程和干細胞等生物治療技術及臨床轉化應用。”相關負責人介紹道。隨著它的建成與投運,生物治療研究成果的轉化周期將由目前的10-12年縮短至5-8年,將加快推進我國生物治療轉化醫學的發展、加快成果應用及產業步伐。

  全景圖

  提升戰略科技力量 “國之重器”在成都加速布局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推進,是成都“國之重器”建設的一個“縮影”。

  時間回溯到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裝置建成并實現首次放電,標志著中國自主掌握大型先進托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這也是成都另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不止于此,近年來,多個科技基礎設施在成都落地建設——成都超算中心,這個西部地區首個百P級超級計算中心,其算力達到10億億次/秒。

  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創新動力源,天府實驗室正加快籌建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空天技術、先進能源四個方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自身優勢領域,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

  支撐綜合性科學中心重大項目,成都有6個平臺已啟動建設,包括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空間輕型高分辨率光學成像相機系統研制平臺、山地災害鏈綜合實驗模擬平臺、柔性基底微納結構成像系統研究裝置、西南天然藥物與臨床轉化綜合研究平臺、宇宙線物理研究與探測技術研發平臺。

  從重大平臺到科研基地,從基礎前沿研究到產業技術創新,加快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國之重器的聚集,不僅將為成都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力引擎,更將加速頂尖人才、高能級項目聚集,提升戰略科技力量。

  兩會聲音

  “成都超算中心、天府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基礎創新平臺將加快推動成都基礎科研不斷完善,這是毋庸置疑的。”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密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副經理王澤平表示,抓住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機遇,重大科技基礎創新平臺的建設將進一步強化成都創新基礎能力建設。

  在他看來,目前成都更多的是對現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完善和提升,需要在新的領域占據制高點。“未來新型能源需求是科技發展新趨勢,從整個創新基礎能力建設來講,成都瞄準未來新能源和信息化發展,在一個新的平臺基準上構建未來發展體系,將更有力推動城市發展。”王澤平說,另一方面,5G建設成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手段,成都和很多城市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平臺競爭對成都來說尤為重要,“誰能在重大科技基礎創新平臺上占領先機,誰就能贏得優勢。”

  “成都是一個從來不缺乏創新的城市,近年來,大量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成都布局,為成都基礎創新能力的建設帶來了非常大機遇。”成都市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汪文勇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蓉布局成都超算中心、天府實驗室等眾多重大科技基礎創新平臺并非刻意為之,而是伴隨著城市發展的需求順勢而為。對于整座城市的創新來說,建好平臺固然可喜,更重要的是用好平臺。

  “以成都超算中心為例,‘算力’是創新型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用好這個‘工具’,對于企業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會帶來很大的幫助。但是是否所有的企業都能用得起這個平臺呢?這就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汪文勇表示,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創新策源環節,所以一定要與本地科研創新需求相結合,發揮出最完整的平臺功能,真正意義上服務于成都強化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為成都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好基礎。(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