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持續加大污染源管控力度

封面新聞記者 杜江茜
12月21日起,成都出現了今年入冬以來持續時間較長、程度較重的污染過程,12月26日傍晚甚至開始出現小時重度污染。這一輪的重污染為何如此來勢洶洶?“元兇”到底是誰?空氣質量何時才能好轉?
12月27日,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控院士(專家)工作站張遠航院士,對本輪重污染天氣的污染成因進行解讀,并就下一步防控提出建議。

“重度霧霾”為啥來勢洶洶?
擴散條件極差,全省區域連片污染加重
整體上看,12月以來,上中旬冷空氣影響較為頻繁,成都市空氣質量維持優良。自11月18日至12月20日成都市均未出現污染,創下了新標準實施以來,在冬季連續43天無污染的記錄。
張遠航院士分析,良好的態勢之所以不能持續,冬季四川盆地靜穩天氣頻發仍是常態,是非常關鍵的原因。從12月19日起,大氣環流形勢調整,四川盆地轉為多云天氣,氣溫回升,進入靜穩態勢。在12月16日成都市召開的省市聯合專家會商上的會上結果顯示,本次污染過程預計持續時間較長(持續至28日左右),長時間的累積污染疊加區域污染貢獻,有中度及以上污染風險。
為盡可能縮短污染時段,降低污染峰值,按照四川省統一部署,成都市及周邊城市于19日陸續啟動了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成都市爭取了三個達標天。
“但從23日起,四川盆地氣象條件持續轉差,形成區域污染態勢,共有13個城市出現污染。”張遠航院士介紹,其中的川東北區域污染較重,達州24日夜間至25日出現重度至嚴重污染。同期,全國大部地區華北、汾渭及長江中下游地區均呈現污染連片態勢。
事實上,從12月26日開始,成都市及周邊區域邊界層下壓至250m左右,垂直和水平擴散條件極差,全省區域連片污染加重傳輸影響,12月27日上午受大霧天氣影響,成都市維持中度至重度污染。張遠航院士注意到,截至27日20時,四川省除阿壩和甘孜地區未出現污染外,其余地(市)州及重慶地區均呈現連片污染態勢,全省有半數城市出現中度及以上污染,區域污染進一步加重。
本輪重污染天氣 “元兇”
靜穩、高濕、低邊界層條件下氣態前體物濃度高且二次轉化速率快
12月27日,成都被濃霧所籠罩,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張遠航院士介紹道,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腹地,歷年進入秋冬后,來自西南的暖濕氣流在盆地內堆積,相對濕度較高,多云霧天,逆溫層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導致大氣層結多處于穩定狀態,邊界層高度低,不利于大氣污染物的擴散,污染呈多發態勢。極端靜穩、高濕、低邊界層條件,是本次出現中度至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除了氣象形勢極端不利外,對于本輪污染過程的成因,結合成都市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觀測數據分析,張遠航院士認為,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氣態前體物濃度高,二次轉化速率較快。“本次污染過程以硝酸鹽、硫酸鹽、銨鹽等為代表的二次污染物占比達到60%。”張遠航院士分析,從12月26日污染累積速度加快階段,硝酸鹽轉化速率顯著加快,最高達0.6,硝酸鹽出現爆發性增長,峰值濃度達到57μg/m3。同時在大霧等極端高濕條件(95%以上),SO2在高濕度下轉化速度加快,硫酸鹽轉化速率達到0.77,硫酸根峰值達到24μg/m3。
預計本次污染過程將于12月29日結束
建議加大污染源管控力度并聯合成都平原區域協同減排
在預警升級后,成都全市各級各部門按照預案要求全面落實相關減排措施,加強巡查檢查和監督幫扶,盡最大努力降低污染物濃度,減輕重污染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市民更關注,本輪污染過程合適才能結束?
記者了解到,根據生態環境部門和氣象部門聯合會商結果, 12月27日夜間,成都平原地區相對濕度將進一步增加,并處于弱風場,靜穩天氣維持,空氣質量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預計強冷空氣將于12月28日起影響我國大部分區域,受此影響,成都市28日以陰天為主,白天850hpa北風滲透,午后至傍晚風速增大,冷空氣主體影響在夜間至29日凌晨,并伴隨降溫降水過程;預計29日成都市空氣質量將得到明顯改善,本次污染過程結束。
當然,在冷空氣到來前,污染形勢仍十分嚴峻,“成都市仍需進一步加大對工業企業、工地揚塵、移動源、社會生活源等污染源的管控力度,嚴格落實應急管控措施,壓實責任,同時聯合成都平原區域協同減排,減緩污染累積速率,盡最大努力降低污染峰值濃度。”張遠航院士建議,從長遠來看,成都市大氣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沒有根本改變。“下一階段,仍需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方向,堅持多污染物協同控制,需要進一步優化能源和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深化產業結構調整,重視農業結構調整,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低碳發展為抓手,實現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