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對1.9%,國內羊肉產量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上漲
羊肉因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且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隨著人口增長和消費結構轉變,羊肉消費增長,升級加快。我國人均年羊肉消費量逐步增加,由2015年的3.37kg增長到了2018年的3.63kg。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牛羊肉首席分析師朱聰此前表示,2019年羊肉的人均消費量是3.77kg。羊肉的總消費量是527萬噸,同比增加了3.9%。預計2020年中國羊肉消費量達到534萬噸,同比增長1.2%。他還預測,未來十年,羊肉的消費量年均增長率將達到2.1%。

然而面對羊肉市場需求的上漲,國內羊肉生產的增速卻低于消費的增速。
紅星資本局了解到, 2014年-2016年,羊業出現連續3年價格下跌,累計跌幅達20%,養殖戶虧損嚴重。加上環保等因素,不少養殖戶都紛紛退出,導致活羊存欄量急劇下滑。而繁殖率低(一只母羊每年只能產下3只羊羔)、養殖周期較長(6-7個月羊羔才能長成商品肉羊)、飼料人工成本上漲等因素導致羊產能恢復緩慢。
尤其在肉羊的主要產區內蒙古和新疆,退牧、禁牧和減畜等政策因素和農業結構調整,肉羊養殖成本剛性上漲。尤其對采取全舍飼方式養殖的肉羊,其飼料成本占養殖總成本的比例超過80%。飼料價格一點風吹草動,小散戶就難以為繼。
朱聰指出,2019年中國羊肉產量488萬噸,與上年相比增加了2.7%,結束了前兩年增幅持續下降的態勢。考慮到品種的改良和生產水平的提升等因素,以及產業扶貧和糧改試點在后期形成的產能釋放,預計未來羊肉生產的年均增長率為1.9%。
此外,羊肉進口的大幅減少也影響了國內市場的羊肉供應。
杜立新向紅星資本局表示,今年疫情導致羊肉進口熱度放緩,也推動活羊和羊肉市場價格的上漲。早前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的羊肉主要來自淘汰的毛用羊,羊肉口感和品質較差,但價格僅為國產羊肉的一半,具有明顯價格優勢。近幾年隨著品質消費需求上升,高質量的羔羊肉也在進口行列。
數據顯示,今年11月,澳大利亞羊肉出口同比下滑24%。中國是澳洲羊肉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占其總出口的24%。
不過杜立新也表示,“實際上進口羊肉占比還不到國內總量的10%,未來我國羊肉生產仍以國內企業自主生產為主。”
紅星新聞記者 吳丹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