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沒人了嗎?”12月9日下午4點左右,成都駟馬橋中醫文化廣場一角,站著聶玉珊和1米外穿著“紅馬甲”的同事。就在幾個小時前的早上8點,這里還看不到隊伍的尾巴。廣場中央是金牛區規定的核酸檢測地點之一。從8日下午開始,到這里排隊檢測的人幾乎沒有停過,聶玉珊和她的同事們也只是在凌晨輪換著休息了兩個小時。

  這個時候,隊伍另一頭的郭師傅也“偷”得半刻閑,找了個沒人的角落摘下口罩,抽了支煙放松一下,“站了一天咯。”他今年62歲,早上院落自治組的人一聲吆喝,他便穿上黃色的“金牛志愿者”小馬甲,來到廣場維持秩序和接受咨詢,用他的話說:自己退休了,“過來幫著分擔一下。”

  9日早上8點前后開始,檢測隊伍的人走過郭師傅身邊,又從聶玉珊身邊走過,再往里是身穿“藍馬甲”、白大褂的工作人員登記資料,最終面對“防護服”們采集咽拭子。

  工作人員介紹,兩天中已有逾萬人在這里接受核酸檢測。“我們的希望就是,大家的檢查結果都是陰性,這樣就放心了。”聶玉珊的同事笑著說道。

↑檢測排隊現場。↑檢測排隊現場。

  “黃馬甲”郭師傅:年初守護院落,現在守護社區

  郭師傅大名郭晴,大家都喊他郭師傅。9日下午遇見他的時候,郭師傅正站在駟馬橋中醫文化廣場外,朝警戒線里排隊的人喊話“跟上”。往前是廣場的入口,廣場中央是金牛區規定的核酸檢測地點之一。從8日下午開始,到這里排隊檢測的人幾乎沒有停過。郭師傅身上披一件黃色小馬甲,背后寫著“金牛志愿者”。他的工作是負責維持秩序,也要接受排隊人的咨詢。

↑郭師傅在維持秩序。↑郭師傅在維持秩序。

  9日下午2點過,排隊檢測的隊伍已經不夠圍繞廣場一圈。郭師傅指著100多米外樹蓓街和三友路的路口說,早上人都排到那里去了,那個長度更像8日下午的隊伍。郭師傅8日沒有來這里,“我守我們院落了。”郭師傅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因為防疫要求,現在進小區要嚴格登記,所以他又干起了年初時做的活,“那會我們兩班倒,守院落大門,做了兩個月。”

  8日,他看院落對面的城中匯小區在搞核酸檢測,“人也很多。”直到晚上11點后,他趁著人少也排隊做了個檢測,“結果還沒出。做了檢測自己也放心點。”和記者說不了幾句話,郭師傅又忙起來,隊伍里有人來跟他咨詢問題。“掃那個二維碼登記信息。”他指著沿路張貼的二維碼說道:“不會掃碼的話,憑身份證到前面也可以。”

  鴨舌帽下露出斑白的鬢角,“我今年62歲。”郭師傅說,院落里多是退休老人,他也退休了,還是想著給院落、社區分擔一下工作。9日早上院落自治組的喊了一聲,“我就來了。”

  來核酸檢測點幫忙,全副武裝的防護服近在咫尺,心里會緊張嗎?對此,郭師傅有些無所謂:“沒得啥子的,其實我父母還有很多親友,包括我自己,原來都是在醫院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