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12月3日至4日,中國共產黨四川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在成都召開。全會審議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制定四川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為新時代四川發展擘畫了美好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其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勢見效,格外引人注意。

  “很振奮,也更加激勵我們奮發有為。”資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澤淼提到,目前,資陽與重慶大足正積極對接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安岳石刻(圓覺洞)

  [淵源]

  安岳石刻與大足石刻一脈相承

  11月18日,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頒獎典禮上,資陽市的安岳石刻(紫竹觀音)與大足石刻共同獲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

  翻看歷史,資陽市與大足區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通,是成渝直線中點上的“鄰居”,而在石刻文化方面,兩地更是一脈相承。

  安岳石刻(毗盧洞紫竹觀音)

  “安岳石刻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敦煌、云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張澤淼解釋,安岳石刻比大足石刻早約200-400年左右,在造像題材和內容上有很多共同點,兩地都續寫了中國石刻藝術的輝煌,“比如說,大足石刻部分雕像的匠師籍貫為普州,而普州就是過去的安岳。”

  匠師出自同門,也造就了兩地石刻造像題材、內容和雕刻藝術風格相似。如安岳毗盧洞“柳本尊十練圖”、華嚴洞中的“華嚴三圣答疑圖”、孔雀洞的孔雀明王、茗山寺的十二護法神將、凈慧巖的數珠觀音等石刻造像,均能大足石刻中覓得蹤影。

  大足石刻

  有學者曾說過,大足小佛灣石刻是大佛灣石刻的小樣,而安岳石刻則是大足石刻的樣本。因此,凡是安岳石刻中有的題材和內容,大足石刻中基本上有,尤其是晚唐五代和兩宋的石刻題材和內容,幾乎全是相同或相近的。

  “可以說,安岳與大足石刻造像題材和內容是聯系緊密,前后影響,發展創新的關系。”張澤淼提到,安岳石刻與大足石刻,其藝術風格,均一掃中國石刻藝術前期石刻中的“瘦骨清象”和外來石刻藝術的泊來痕跡,而且繼承和發揚中期石刻藝術端莊豐滿,健美華麗之風。同時還開創了晚唐、五代和兩宋石刻造像的新局面,將唐宋畫派中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天衣飛揚”、“云霞縹涉盡窮其態”、“人物內在與情思曲折”等畫風,有機而巧妙地融入石刻造像之中。將神佛、菩薩等石刻神像人化、人像美化,使石刻造像更加人性化和世俗化,將中國石刻藝術推到了雕塑發展的頂峰。

  [目標]

  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據了解,目前,資陽市的旅游資源以“安岳石刻”“陳毅故里”等為代表,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13點,而大足石刻早在1999年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資陽壓力不小。如何共建,吸引周邊地區的目光。

  兩地明晰,必須準確把握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

  今年4月,大足區黨政代表團赴資陽市考察交流,共同簽訂《共建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構建成渝主軸聯動發展共同體 助推成渝中部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將在規劃銜接、基礎設施、文旅融合等十個方面開展合作,明確要充分發揮兩地毗鄰的區位優勢,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當分離的機制體制創新,打造成渝主軸跨界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新示范。其中,雙方將加快安岳臥佛鎮—石羊鎮—大足石刻景區旅游快速通道,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線路,共建石刻產業文創園。

  今年4月,資陽市與大足區簽訂合作協議(王勇攝)

  消息一出,兩地市民熱議,“安岳石刻要與大足石刻串成一條線了”。

  三個月后,中共資陽市委四屆十次全會也指出,要全面融入成渝地區協同發展新格局,對接成都東進、重慶西擴,加強與毗鄰地區合作協作,加快建設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

  而隨著雙方合作的深化,好消息也不斷傳來。11月19日,資陽市委宣傳部考察組到大足區考察交流文旅融合發展工作,雙方就擬定《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進行座談討論。

  大足石刻

  會議指出,共建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是推動兩地戰略位勢和發展能級提升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動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夯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動力支撐;有利于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推動區域文化旅游市場、供給一體化和產業特色化;有利于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建設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典范。資陽、大足將堅持協同發展、特色發展,合力打造“一區一園兩地”,建設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目前雙方對這個總體方案都比較認可,即將對外發布。”張澤淼表示,資陽將進一步增添措施,深入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配套基礎設施和旅游設施建設,補齊發展短板,助力巴蜀文旅走廊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