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公園城市的最佳底色,綠色發展是公園城市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必然選擇,積極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新模式,是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的實踐探索。

  10月24日,第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在成都召開,當天下午,7個分論壇同時進行。其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分論壇上,多位業界大咖齊聚成都,暢談成都的綠色發展。

  交流中,多位大咖提到,成都的“綠”是無邊界的。

“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說,成都已經做了很多的實踐。”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提到成都正在建設的公園、回家的路等項目。他表示,這都是綠色生活、生產的體現。“過去我們所說的公園是分布在城市之中一塊一塊的公園,現在所說的公園城市是城中有園,園中有城,是相互交融的。”

要達到這種相互交融的狀態,王凱表示,可以在功能區之中增加大量綠色,在綠地中增加不同的業態,“這個綠,就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助理教授袁琳則提到了成都的綠地改造。他表示,公園城市理念對于街道系統的影響不僅僅是現有街道綠化的改造,更應該跟居民出行方式和交通方式的變革結合在一起,統籌推進。“在道路上探索更多的綠色空間,創造公園城市場景,這是非常重要的發展方向。”

  騰訊研究院副院長舒展則表示,“希望未來成都只有一個公園,這個公園就是成都。”

  同時,嘉賓們還提到了“智慧綠色”這一發展方向。

  袁琳表示,深入發展城市數據系統也將為人與自然的連接帶來可能。“當前成都公園城市建設已經開始構建中心區綠色空間地理信息數據庫,未來基于這一平臺還可以有更多創造性的工作開展,將綠色的空間地理信息與生物多樣性、居民行為、居民健康等信息互聯,可以更好地激發居民與自然關系的改善,也有利于公園城市發展決策和深入管理,這將為人居高質量發展提供極大的支撐。”

  舒展提出了“建設公園城市,數字優先”的想法。舒展表示,現在成都正在打造的智慧綠道就是數字優先的理念。“我們也希望通過數字技術,不斷優化新場景。”舒展說,希望將傳感器等智能化的技術加入到公園城市建設之中,以運用到導航、停車等方面,“也可以使用到生態方面,可以利用傳感器檢測水里邊的含氧量是否合適,是否需要加等等。同時,在文體旅方面可以對應不同的場景,以數字技術構建不同的平臺和框架。”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