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連日來,中央媒體紛紛聚焦成都,報道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的突出亮點和典型經驗。《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的“權威訪談”欄目,昨日發布了訪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的報道,從“創新激發市場活力 開放拉動外貿逆勢增長”的角度,介紹了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下一步重點發力的方面——成都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本報今日轉載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都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暢通國內循環,拓展國際市場,推動創新型經濟與外向型經濟互促融合,實現了高質量發展。今年1月至7月,成都新增市場主體35.5萬戶、增長21.7%,進出口總額3898.3億元、增長24.9%。
成都為何能實現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還有哪些創新舉措?近日,記者采訪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
記者:成都是全國復工復產復市最早、秩序活力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成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銳平:抓好疫情防控是加快恢復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我們堅持專業防控和社會防控相結合,扎實做好關口檢查、社區排查和專業隔離救治,堅決切斷傳染源。依托近幾年構建形成的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體系,迅速組織48.9萬人在11天內對4370個社區實施了3輪地毯式、精細化排查,敲開800多萬戶居民家門,排查1993萬余人次,做到了底數清、狀況明。2月21日之后,成都再未出現本土確診病例。
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早在農歷正月初二,我們就按照黨中央和四川省委的統一部署,在精準有效防控疫情的基礎上,開始分行業研究企業復工復產問題。2月6日出臺20條政策,重點解決企業防控物資不足、原料用工緊張等問題。隨后,又出臺奮力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33條意見等措施,統籌安排補助資金25.5億元,全面落實中央和省疫情防控與穩定經濟運行政策。2月26日,成都358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復工復產;3月底服務業實現復市。
始終把培育市場主體、增強有效供給作為重中之重。在企業復工復產面臨困難時,迅速組織開展“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行動,8個產業專班、1萬多名服務專員持續蹲點服務,一對一為企業解決原材料不足、供應鏈受阻、用工緊張等實際困難,讓企業迅速恢復信心。上半年,累計解決問題逾1.5萬個,減免企業稅費、社會保險費495.7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619億元。
記者:疫情破壞了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成都是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的?
范銳平:疫情給全球供應鏈帶來極大沖擊,政府和企業都認識到保持產業生態圈的穩定性和企業配套鏈的安全性是當務之急。成都將112個產業園區進行整合,聚焦主導產業制定產業鏈全景圖、產業生態發展路徑圖、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名錄表“兩圖一表”,構建起66個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產業功能區,14個高效協同、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
疫情發生后,我們進一步聚焦產業生態圈建設,推動集成電路、智能終端、汽車、高端裝備等產業強鏈補鏈。
電子信息是成都的支柱產業,去年產值逾8000億元。得益于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配套同城化,京東方、英特爾等企業在疫情中保持穩定運行,訂單逆勢增長。上半年,產業功能區集聚了全市90%以上新增引進項目,與“兩圖一表”契合度超過90%;新增市場主體18萬戶,占全市比例達63.8%。
今年,我們在產業功能區規劃建設了54個科創空間。前幾天,我們再次專題研究,聚焦規劃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以產業功能區構筑細分領域生態優勢,以科創空間構筑主導產業動力源泉,加快培育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我們將以科創空間為載體,推動優勢資源向產業功能區集中集聚,為企業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和高品質生活配套,力爭85%的產業配套和85%的生活需求在產業功能區內解決。開放創新是新時代成都發展的最大變量和最強動能。向東看,成都是內陸腹地;向西向南看,成都是開放前沿。成都國際班列向東連接上海、寧波、廈門、青島等17個國內城市,向西向南覆蓋荷蘭蒂爾堡等歐亞55個節點城市;雙流國際機場是全國第四個“5000萬級”機場。
作為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際大循環門戶樞紐,我們充分發揮泛歐泛亞國際門戶樞紐的優勢,一手加密國際班列,一手推動國際(地區)航線“客改貨”,有力保障了供應鏈穩定,促進了國內外市場循環。上半年,成都國際班列開行1810列、增長40.9%,目前已累計開行突破10000列,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國第一。成都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增長45.4%,對日本、韓國分別增長33.1%、49.6%。
記者:暢通國內循環關鍵是擴大消費需求,成都在這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
范銳平:促進消費回補、釋放消費潛力是有效對沖疫情影響、提振經濟的關鍵舉措。我們創新打造特色街區雅集、公園生態游憩等八大消費場景,做強首店經濟、夜間經濟、周末經濟,拓展“買全球賣全球”國際消費網絡。1月至7月,限上企業通過互聯網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19.2%,新增首店136家,僅次于上海、北京。
成都是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開放包容的生活城市。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大力發展戶外經濟,依托近年來重點打造的公園綠道體系,開展“公園城市體驗消費季”“游綠道公園、品時令佳果”等活動,既解決了客商“賣難”問題,又滿足了市場需求。特別是針對餐飲商戶等,我們還出臺允許臨時占道經營等措施,創造10萬多個就業崗位,迅速重現了城市的市井煙火氣。
我們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品創新、消費升級。今年3月,舉辦新經濟“場景營城、產品賦能”發布會,面向全球持續發布1000個新產品、1000個新場景,為市民創造新體驗、為企業提供新機會。8月20日,成都東部新區發布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三岔湖”“天府國際機場”等生態開放新場景,已經吸引30多家企業,達成意向投資150余億元。
記者:近幾個月,成都一大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在穩投資方面,成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范銳平:穩投資就是穩增長、穩預期。我們聚焦產業鏈建鏈強鏈補鏈擴大產業投資,聚焦強功能、補短板擴大“兩新一重”投資,持續開展項目招引攻堅行動。
以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區一城”為重點,加快實施“新基建”促建行動,謀劃推出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重大項目245個、總投資約1.13萬億元。上半年發布大運會商業機會等1100多份投資“機會清單”,引進產業化重大項目168個、總投資2326億元。
持續開展“成都造·全球行”“萬企出國門”等經貿拓展活動,搭建國際會展、跨境電子商務等功能性平臺,探索線上數字展會,穩步推進外資招引。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305家,外商投資實際到位250.6億元。
以企業和市民感受為“第一標尺”,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制定國際化營商環境3.0版政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1553項依申請辦理審批服務全部實現“網上可申請”,全面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企業開辦“一日辦結”,以良好營商環境堅定投資信心。
記者:成都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下一步將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
范銳平: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加快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著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高水平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高端要素運籌能力,增強全社會信心和預期,為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貢獻力量。
一是圍繞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升國內需求,拓展國際市場,構建鏈接全球的亞蓉歐陸海空聯運戰略大通道,加快建設全球供應鏈體系,推進自貿區協同開放、綜保區提質增效、開放口岸拓能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外向型經濟活力,提升國際資源要素集聚運籌能力。
二是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區一城”建設,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提升門戶樞紐地位能級,努力形成以開放、科技、改革、文化為內核的城市動力機制,全面提高經濟集聚度、區域連接性和整體協同性,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三是圍繞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努力在生態價值轉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現代治理能力提升、空間治理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加快打造生態環境清新靈動、城市空間安全韌性、產業生態開放創新、生活場景全齡友好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原載《經濟日報》9月6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