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盛者”。

  “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

  出生于水城威尼斯商人世家的馬可·波羅,

  面對成都錦江東流發出感嘆之余,

  他一定和蜀地之人共同思索過: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在城市發育的路徑中,角色關鍵的場鎮,

  它們燦如星河之勢,何以在蜀地成為可能?

  成都,這座被水滋潤的城市,

  蜀人從“逐水草而生”

  到穩定聚集于平原河岸,始終因水而成。

  尤其李冰父子鑿離堆,設魚嘴,分二江,

  成都平原的河流變得溫柔和縱橫。

  “上通山區峽谷,

  中串平原各州縣,下續長江萬里。”

  造就“水程通海貨,地利雜吳風”的繁盛。

  串聯起楊柳河、羊馬河、

  西河、南河等航運河道的新津碼頭,

  更是“船只櫛比,帆檣如林,舟楫往來”。

  蜀地小鎮因山水物流商貿通瞿之便而肇始興盛,

  掛上遠航的帆,一方人士在交融中安居。

  近百年來,不可阻擋的河流航運功能的弱化,

  但因對歷史文化的傳承,小鎮風韻猶存,

  又隨現代旅游業的興起,

  千百年來名聲依舊,顯露卓爾不群的美感。

  成都的一場一鎮,

  和秦朝大城,唐代羅城,后蜀羊馬城,清朝少城,

  皆為天府之國這塊坦蕩浩瀚的蜀錦上

  風姿萬般、包容并蓄的紋飾,

  也是成都生活美學的星星之火。

  盛時,散布蜀地廣袤原野的場鎮,

  其數量早已遠超4000個。

  她不盡于平原河流交匯之處,

  也順應山勢,高低錯落,起伏有加。

  其間,茅屋泥墻,青磚黛瓦純真簡單,

  房前栽花植樹,田中培稻養魚,菜畦搭架種豆,

  奏響成都人詩意棲居的圓舞曲。

  由點及面,平原城鎮中形似青山的川西林盤,

  更是成都人美學想象力馳騁千百年來的神作。

  成都人對城鎮與民居風貌的構想遠不止于此,

  繼承中原宮室式民居的禮法規程,

  又毫不避諱,敢于開創新的布局。

  四川古鎮之父季富政先生將其稱為

  合中原的型制,又揉以川中鄉土情調。

  尤以近三百年間為最,

  各省移民融合于巴蜀,

  發揚光大北方廊坊式市街的商業人情味,

  又在城東富集客家的碉樓圍屋。

  于同一場鎮調和中西也并不鮮見。

  雜而有序的城鎮風味,

  在成都更顯得別開生面。

  成都人敢于開拓、奮發和包容的創造性精神,

  始終也為城鎮在當下的更迭繁盛注入最強音。

  27座保存完好的民國老公館和37座現代博物館被街巷寫意勾連,800余萬件藏品密布其間。隨手拂過青磚老墻上的點點苔痕,不遠處也許就是一件國家一級文物,隔著時空與你默默對視。

  中國川西傳統建筑風格和西洋教會建筑風格在此交相輝映。同樣擁有中西交融美學風格的安仁中學,還能一窺百年前鄉紳文化的影子。

  安仁,這座中國唯一的“博物館小鎮”,她中西兼容,新舊協調的能力,如同太極高手。

  樹人街、裕民街等老街之上,燈籠紙傘,青磚畫報,旗袍美人的風情萬種清晰浮現。古老川西建筑中,最美書店方知書房又悄然誕生;民藝傳習館里,草木染,果酒釀造在木門掩映中進行,年輕人入手國潮,不勝歡喜。

  加入中國首部實境體驗劇 《今時今日安仁》的風起云涌;又在由昔日公館改造而成的民宿中舒躺,祈禱一場美夢。清晨,在“文博號”和“安仁號”小火車的鐺鐺聲中溫柔蘇醒。

  距劉文彩莊園僅一街之遙,中國最大的民間博物館——建川博物館聚落值得再逛一天。安仁的寧靜之下,也是心頭熱血潑灑出的紅色家國傳奇。

  “隱奢”于安仁田壩,鄉村酒店自帶泳池;清源村老作坊酒廠飄過的不再只是三十載的酒香,集多種功能為一體,成長為“鄉村客廳”。

  褪去工業記憶的痕跡,寧良廠房因劉家琨的設計改造更加溢彩,隨安仁雙年展的到來,現代藝術與民國風情得以完美邂逅。

  發展與深化文博、文創、文旅,實現安仁新舊文化的交融與傳承,持續推進安仁音樂、美食、藝術等特色產業。如今,安仁論壇已經成為中國城鎮化產業最高規格論壇,蘊含川西百年時代底蘊的安仁,則被定為論壇永久舉辦地。

  推薦理由

  安仁的連臺好戲,始終讓人身臨其境。在城鎮的更新、多姿中,安仁,她依舊傳承的是“仁者安仁”的規訓。

  大邑安仁古鎮

  地址:大邑縣迎賓路

  彭州的白鹿鎮,這顆成都眾多百年古鎮中最具異域色彩的明珠,藏于龍門山脈之中,亦不能阻止她要驚艷于世。

  她是流沙河心中“白鹿渺渺隨仙惟古鎮鵑啼依稀蜀韻,丹花盈盈語客有教堂詩唱仿佛歐風”,如夢的仙境;她也是如今105歲的社會人類學家伊莎白·柯魯克幼時在此和家人避暑,揮之不去的純真童年。

  初次遇見,小鎮建筑群的優雅便如驚鴻一瞥。背山面水,錯落有致,紅、藍、白、綠四色相間的歐式別墅鑲嵌于白鹿河岸。洋樓雕琢細膩的圓拱形花窗,門庭柱沿包羅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筑的風格,白鹿鎮中世紀法式建筑的風情得以幾何倍增加。

  當以音樂的名義,“白鹿·法國古典音樂藝術節”多次奏響莫扎特、門德爾松、弗蘭克……為代表的法國古典音樂大師的樂章。這座成都版“愛樂之城”的小鎮,遠及青山秀水之間的純正典雅樂音,也使得成都每一寸每一角音律美學的回甜味道愈加悠長。

  如今,不用飛到歐洲,在白鹿鎮也能收獲畫廊、咖啡館、葡萄酒、香頌……構成的異域風月。更加彌足珍貴的是,1860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為白鹿帶來的不全然是純粹的法式浪漫。

  在具備國際血液的同時,白鹿鎮仍留存大量本土古典氣息。她是法式廣場、街道、雕塑之下,明清古巷的清晰可辨;也是上書院建筑外部造型具有法國南部建筑的特征,內部屋蓋的木梁架卻是本地傳統修造形式,中和西的融合。

  再一覽始建于1893年雙孔磚石結構的中法橋,百年銀杏和“最牛教學樓”的同樣挺立,如回蕩于白鹿幽谷的音律一般,始終讓人有仰望星空般感動。

  推薦理由

  白鹿的中法風情之下,是成都人對多元文化邊界的竭力探索,也是成都人對優雅洋盤事物,難以名狀的好感。她混合后的美學,如天籟,天生讓人沉醉。

  彭州白鹿鎮

  地址:彭州市小夫路

  福澤成都千年的都江堰,清明,人們在此放水,紀念。端午,內江兩大支流柏條河與徐堰河流淌過的三道堰鎮,逮鴨子,賽龍舟,又一場與水有關的歡慶拉開大幕。

  這座因望叢二帝在此設竹簍、建三道不同的堰頭截水而得名的小鎮,也因其導水灌田,造就一千多年來的富庶和名望。

  在三道堰,你可見民居依河而筑,家家傍花隨柳。烽火山墻高低有序,青瓦屋頂錯落有致。吊腳樓、閱江樓、永定橋、堰橋、牌坊……沿柏條河鋪成,皆為碼頭喧囂和商貿鼎盛的注腳。

  尤其堰橋的存在,遮風避雨,角色早已跳出橋梁要塞,是為城鎮鄉野中獨一無可的公共空間。人與水共生,人與空間機敏相處的智慧,至今仍在三道堰鎮延續。

  沿河綠道穿林而過,幾張桌子鋪于林間空地。或享一碗清茶來場燒烤;或自帶帳篷,賦閑半日;抬頭,“飛躍叢林”的樹上探險正在驚險進行。在溜索滑過柏條河之際,年輕的聲音全都形成新的和弦。

  飛架于徐堰河兩側,串聯起三道堰境內約7公里的“空中綠道”,其長虹臥波之勢,兼顧水源保護,更是成都,乃至全國綠道最為特別的美學創意之一。

  而兩河環繞的青杠樹村,景村一體,泛舟香草湖,坐“火車”覽油菜花,打卡網紅粉黛子……以三道堰鎮為目的地,來一場全家鄉村旅游,早已成為成都人周末的生活方式。

  推薦理由

  三道堰鎮以多重創意,超值附加,展成都鄉村旅游巨大潛力的鯤鵬之翅。

  郫都三道堰古鎮

  地址:郫都區三道堰鎮文昌街

  當“西控”區域成為成都“天府之國”“休閑之都”的生態本底,是“千年立城”的基礎和永續發展的根本之際,如何振興“西控”區域的城鎮鄉村,呈現成都特色的“鄉村美學”風格?都江堰詩歌音樂研學小鎮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她是300多年歷史的“柳街薅秧歌”在發源地柳街鎮鄔家壩、七里壩的延續和傳承。農人拿起竹竿,挽起褲腳,薅秧于田。當代代相傳的原生態歌聲響起,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人之向往。

  七里詩鄉大地景觀區

  七里詩鄉大地景觀區

  七里詩鄉大地景觀區,攝影/氕氘氚,圖源/都江堰詩歌音樂研學小鎮

  由心而生對自然生活大美詩意的歌頌,也使得李白、杜甫、蘇東坡在成都田園中孕育而出的錦繡詩篇后繼有人。

  永久落戶都江堰市柳街鎮的中國田園詩歌節,多年來已經吸引舒婷、楊牧等“文藝新村民”。他們與本地“柳風詩社”一道,為引入藝術元素提供支撐。

  她也是蜀地獨有、古老川西林盤奏響的新紀元音樂,形式豐富、富于變幻。從堰香閣農莊的1.0到“豬圈咖啡”2.0,再到鄉村農家樂3.0……具有中國古風的同時,又兼具當下的文藝腔調。

  不局限于此,“一個川西林盤,就是一個文化場景,也就是一個田園綜合體”。“茂林修竹”“溝渠環繞”的川西音樂林盤之間,水境音樂舞臺、國樂小劇場等文化藝術展示平臺,均使得天府文化的詩意、成都平原農耕文明的淵源乘風破浪。

  川西音樂林盤,攝影/朱冰峰,圖源/都江堰詩歌音樂研學小鎮

  當天府綠道與川西音樂林盤相聯接,輔以大地景觀相映襯。柳街鎮規劃之中的桃李春風項目,民宿體驗中心目前已綠樹成蔭、粉墻黛瓦、曲徑通幽。建筑與青城湖湖面輝映成趣,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推薦理由

  詩文,音律,林盤,國學……每一個詞皆為一幅魏晉山水畫,指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成都人對詩意的追求,千百年來,未曾在川西壩子減弱半分。

  都江堰詩歌音樂研學小鎮

  地址:都江堰市柳街鎮七里詩鄉青城灣

  邛崍先民以才智開采天然氣煮鹽,集山中形如蒜子之石礦火煉成鐵,順南方絲綢之路將錦緞遠銷國外……以此造就臨邛鎮兩千年來“江山如畫,天府南來第一州”的興盛。

  又因果敢膽大卓文君司馬相如鳳求凰的愛情故事,臨邛流芳百世。她更璀璨于一盞陸游所念念不忘的、出自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邛窯的省油燈,是杜詩“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的盛贊。

  在十方堂遺址,現存14座古老窯包,它們如同小山丘,綠樹草叢掩蓋不住邛窯作為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一如往日的光芒。如今,按照“一個遺址公園、三大文博產業”總體思路,深耕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凸顯邛窯文化元素,十方堂文創小鎮的暢想已經開始。

  尊重邛崍文化脈絡,承襲邛崍人文風情。建筑以“人”字型斜坡屋頂,融入極簡白墻、黛瓦、玻璃、木質、水景等元素。十方堂文創小鎮展示中心的虛與實,現代與古樸之間,盡顯東方建筑的獨特氣韻。

  在邛窯考古遺址公園,邛窯在千年歷史中數次創新中創造性的“褐綠雙彩”“邛三彩”等,匯同邛窯大師、國家級非遺大師的入駐,構成天府文化“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昨天和今天的對話。

  小鎮中正熱火建設中的邛窯博物館,提取中國傳統建筑的坡頂元素,將川西傳統建筑的天井院落組織其間,將是成都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又一塊基石。

  推薦理由

  未來,多種文化產業集群還將在十方堂文創小鎮集中呈現。璀璨當下,暢往未來,這將是藝術的都市,文化的秀場,和幸福生活的所在。

  邛崍十方堂文創小鎮

  地址:邛窯大道南段與鳳凰大道西延線交叉路口西南側

  縱貫崇州全境的文井江,串聯起懷遠、崇陽等11個古鎮,在點線中織就川西平原眾多羅綺中的一匹。其中,文井江和味江、泊江交匯處的元通古鎮,更是綴于綢緞上的那塊羊脂美玉。

  三江匯合的恢弘氣勢,和航運通達的百舸爭流,皆為昔日元通商賈云集的序曲。“良田數萬畝,煙火數千家”,沿江洋樓大宅鱗次櫛比,又甚似外灘的璀璨。她無愧于川西小成都的美譽。

  活著的清明上河圖,這是今人對元通古鎮最高的贊譽。明清宅院,集中相連成片;青石古街,順應河道格局。蜀人因勢利導,順天從地,與自然和諧于一體的美學精髓在此一以貫之。

  或坐在夏家茶樓,壘七星灶,以銅壺煮三江水,沖泡半日茶香。或面朝廣東會館的戲臺思索,川劇之美,是否因元通的熙來攘往,得以流傳更廣。

  或穿行于老街古巷,探訪法國傳教士在元通興建的當鋪。它穹頂高聳,拉丁文置門頭,羅馬柱立兩側,暗藏元通商業多樣的秘密。

  在元通,成都古鎮民居生活傳統風貌一如往昔般靜好的同時,將元通打造成“公園城市鄉村表達”典范的大招其實早已開始。

  規劃面積26.96平方公里,總投資規模超過500億元的“熊貓古鎮·理想新城”,在中景集團董事長、烏鎮總設計師陳向宏眼中,將成為以熊貓夜游為亮點的全時段沉浸式熊貓IP旅游目的地,和第三代古鎮旅游標桿型產品。

  這樣的“熊貓古鎮·理想新城”,將是融成都歷史文化、傳統,匯成都傳統與現代生活趣味,展成都新一輪城市發展生態共生理念的升級版的城市名片。

  推薦理由

  如何描繪一幅現代的清明上河圖?以旅游為核心要素,以旅居生活聚人氣、產業導入促經濟為主要手段帶動全地域經濟增長的旅游產業新鎮,元通的新城鎮思路,值得期待。

  崇州元通古鎮

  地址:崇州市平安路

  洛帶的屋宇間,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創建的古籍文獻修復博物館隱藏其中。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36歲的修復師,當他們懷著對古籍文獻修復的使命感和熱愛參與到這份工作時,神情一如當年“湖廣填四川”的客家人。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留存經典,福澤后人。

  四百年來,客家人始終在回答“客從何來”疑問的同時,“時時為客”、“處處為客”的歷史際遇,和“以客自謂”的大度和豁達使得他們在成都扎根,并造就洛帶明清客家建筑群50余萬平方米,各類客家展館祠堂50余個的蔚然大觀。

  小鎮中無處不在的客家氣息,它是歇山頂、攢尖頂等客家民居的雅致;是廣東會館、川北會館等客家會館的錯落;也是客家土樓桃花源般的隱藏世外。

  洛帶又不僅僅是漢民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在西南安居的樂園。它更是文化融合在成都開出的奇葩中的一朵。如會館建筑,在傳統供奉故地名神,“聚嘉會、襄義舉、篤鄉情”的功能之下,又演繹出蜀地特有茶館的作用。

  今天的洛帶,博客小鎮更是匯閩、徽、晉、川、海派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于一鎮。年畫、泥塑、竹編、香包等非物質遺產組成的洛帶民間藝術保護發展中心,它也已深入洛帶古鎮土樓博物館。

  除近距離接觸非物質遺產、觀看非遺傳人的精彩工藝表演外,亦可在客家美食街區品嘗種類繁多的客家美食和來自天南海北的特色小吃,也可走進古典生活家具生活館、畫廊等文化藝術區,感受藝術文化魅力。

  推薦理由

  成都以東的丘陵地帶,正因明末清初這群客家人的遷入而開始變得和平原同樣富庶。“華簡俱成桑梓地,鄉音無改,新增天府冠裳。”成都最早的“東進”,大抵始于此。

  龍泉洛帶古鎮

  地址:龍泉驛區三峨街

  褐色石板古路曲徑通幽,明清建筑原汁原味,臨溪古榕枝脈蒼勁……西來這座自漢唐時期便商賈云集、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古鎮,她歷史的韻味,因文風寶塔之前香爐幾百年來如一的煙霧繚繞而到達極致。

  這座三層之高,外加寶頂的文風寶塔,每一層皆有古典戲曲雕塑。其間少見地配以九曲篆文書寫的詩文。自古文教禮儀之風盛行,行走西來的墻垣間,因此得以始終安詳自在。

  當每一縷香煙升起,置身于文風街、鶴山書院的一磚一瓦,這不禁讓人暢想,是否能和于此講學的宋代理學家魏了翁打個照面,來場時空對話。

  諸葛丞相平定西川時,曾屯兵西來的故事仍在流傳。戰國船棺、漢代冶鐵、西魏臨溪城垣、唐宋茶馬古道等歷史蹤跡在西來至今可循。但同時,西來也開始煥發,納新。

  大小五面山淺丘的茶園,臨溪河河水澆灌出蒲江雀舌的“味醇、形美”,也滋潤出西來6.4萬畝柑橘的香甜可口。包括丑柑、獼猴桃等,西來的特色農業年產值約10億元。

  當50多位來自全國十幾個城市各年齡段的企業家和青年,在西來的那日生活樂園開始一場推動個體幸福和整體文明的筑夢之旅,為真正建設一個幸福家園而積極實踐,這群西來的孩子值得被鼓勵。

  集文化、自然、藝術、科技、旅游、教育為一體,向人們傳遞幸福生活的理念,因為那日生活樂園這片田野的存在,西來鎮口影壁之上《西來賦》中所說的“漫步市井,恍如隔世”因此有了新解釋和新內涵。

  推薦理由

  西來如今的歲月靜好,和時代之美,來源于我們對過往最本質的傳承。不忘初心,善于前進。古鎮一公里之外的成都戰役紀念館,有更多的答案。

  蒲江西來古鎮

  地址:蒲江縣尋古街1號

  以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命名的環,她化作五岔子大橋橫亙在府河。60公里之外,橫跨沱江的一座歐式斜拉大橋,米黃色的橋身,橋拱門呈現法國凱旋門式的典雅,她也是成都眾多橋梁中,最適合拍照打卡的存在之一。

  橋連接的沱江之濱,和淮口古鎮千年歷史隔江對望的,正是金堂科瑪小鎮濃郁的歐洲法國中世紀風格。一中一西,歷史的、國際的、時尚的……因科瑪小鎮的這座橋,成都的多種性格得以串聯。

  如果說白鹿鎮借鑒普羅旺斯精髓,是百年法式風情在彭州的恢復。那么金堂淮口的科瑪小鎮,則是法國萊茵省首府、有著“阿爾薩斯大區的色彩”之稱的COLMAR在成都的嫁接。

  金堂科瑪小鎮色彩嚴謹、斑斕,造型別致的屋子,仿佛置身童話世界。小鎮之中,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風格交相輝映。

  洋樓、游艇、花園、噴泉、水岸等元素和諧共融。微型的荷蘭風車,埃菲爾鐵塔,熱氣球等等灑落其中,皆成為成都人唯美婚紗的靈感。

  在這里,沱江水流淌出的不再只是著名哲學家賀麟的家鄉五鳳溪,它也灌溉出龍泉山以東,千年沱江第一灣同興壩子新的生機,成就成都東進主戰場之一、淮州新城核心區別樣的美。

  如今,在觀光購物、婚紗攝影之外,科瑪小鎮也因雙創基地的打造,以節能環保為導向的工業制造領域的創新創業,而更具有未來性。

  推薦理由

  法國風情的色塊下,科瑪小鎮擁有的依舊是典型成都自然的和諧之美的框架。沿沱江綠道,波光粼粼中,魚翔淺底,斑斕天空里,飛鳥翱翔。

  金堂科瑪小鎮

  地址:金堂縣濱河路與銀履街交叉路口往南

  鹿溪河水沖入錦江,卷起江水,形如黃龍。三國時期,劉備以“黃龍見武陽赤水,九日來去”為吉兆,建立蜀漢。這構成黃龍溪歷史的底色。

  成都水運止于黃龍溪,樂山水道又因此而起始。水的通達,還造就黃龍溪古碼頭的千帆盡發,滋潤出黃龍溪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殊榮。

  鎮中,石板鋪就古街道幽深,明清建筑飛檐翹角。古街道,又串起古樹,古廟,古戰場等黃龍溪“十古”。從龍頭到龍尾,黃龍溪水沿著真龍街的中央,彎曲而下。盛夏時節,因這娟娟水流,黃龍溪歷來為成都人摯愛的耍水清涼地。

  昔日諸葛亮厲兵牧馬的古戰場,如今成為以旅游業為龍頭的山水風情小鎮。到處是文化,遍地是藝術。四川水鄉的底蘊,也因此使得《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200余部影視片在此選景拍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龍溪火龍燈舞每年正月等假節日如期上演之外,大型舞臺劇《水龍吟》又驚艷拉開大幕。水的分飾多角,在造就黃龍溪古往今來盛景的同時,她也塑造著新的格局。

  遵循古鎮錦江十里水線、自然水灣、青山綠水的本底特色,以“千年水碼頭、天府慢生活”為脈,結合成都錦江生態帶和天府綠道建設,構建起山水相依、人景相生、產居相融、文旅相合的 “文化+旅游+城鎮化”特色小鎮。

  于水的肌膚相親,黃龍溪“十里八灣”未來將呈現最美“水”主題古鎮。而在黃龍溪現代農業創意博覽園——歡樂田園,當她集休閑旅游觀光與農牧生態體驗于一體,當多媒體藝術與與自然山水融合,在原始生態中融入現代時尚科技……這樣的城鎮,無疑令人羨慕。

  推薦理由

  九寨歸來不看水,黃龍溪歸來不玩水。成都人夏天最美好的記憶之一,有因水而活、也因水而婀娜、滋潤出新農業的黃龍溪古鎮。

  雙流黃龍溪古鎮

  地址:雙流區黃龍溪鎮鎮龍街

  在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這兩座蜀人城鎮文明建設的高山之間,廣布的還有成都數以百計,數以千計,規模不一,古新皆有的城鎮。

  或以藝術之名,或以詩賦起誓,甚至以音律作伴,城鎮將成都三千年的富饒絢爛演繹。千鎮千面,她們每一個,因時間的長短,水土的細微差異,發酵出獨特的酒香。

  當個性表達在當下被珍視,她們每一個其實也都敢于吼出,看看我,看看我,聽我說說我們鎮的新人新事。

  就在這同一片岷江之水的川流不息,和同一片成都平原的沃野千里之間,成都人轉動起手中的萬花筒,透過金沙先人的巨眼,始終看到城鎮的變幻多端,千紅萬紫。

  成都的城鎮,也因此得以在永恒中,始終成為天府文化和成都生活美學,取之不竭的清泉。

  YOU成都·新推薦

  -最有味兒的小鎮-

  點評官

  有態度

  喬曉燕

  華僑城西部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 安仁華僑城總經理

  大好河山,天地之間。人,不斷適應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中國人,持續在農耕文明中提煉人文思想,創造了基于不同生態環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大時代背景下,中國歷史上第四次“人類大遷徙”正在上演,“新移民”需要重構空間,重建地方,重組空間與地方,重合生活理想與生活場景,重塑城鄉記憶與精神地標。

  于是我們驚嘆于越來越多的“小鎮”之美,體驗各種“小鎮”所帶來的不同的精神享受。

  在眾多成都周邊的小鎮中,“YOU成都·新推薦”系列之“成都最有味兒的小鎮”上榜十家,細品之下,或歷史悠遠、或詩意浪漫、或法式風情、或水鄉般細膩、或充滿文藝氣質,各自都擁有其獨特的“味兒”。

  每個小鎮“味兒”各不相同,但“以人為本、生態和諧、富有美學氣息”是這些小鎮的共同點,也是“鄉村振興”最直接的表現。他們共同譜寫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文脈、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美麗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