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優”如何做?
從城市空間、產業層次、城市品質作“文章”
根據成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制定的《成都市“中優”規劃優化方案》,成都中心城區將從優化城市空間形態、提高產業層次、提升城市品質等方面對中優范圍進行優化提升。
在優化城市空間形態上,《方案》提出從“降低開發強度、降低建筑尺度及降低人口密度”三個方面來實施。
《方案》針對降低開發強度,將中優區域分為核心區、一般地區、特別地區,在不同區域內實行不同的住宅基準容積率標準。
在降低建筑尺度上,將編制城市設計導則加強管控。在降低人口密度上,目前中優區域規劃人口密度達到1.58萬人/平方公里。根據《方案》,“中優”區域內共調減規劃人口185萬人,調減后規劃人口約為1155萬,每平方公里將減少2200人。
在產業上,中優區域主要承擔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創中心、對外交往中心和綜合交通通信樞紐的核心功能。中心城區也將優化現有工業業態,工業用地主要用作工業研發、工業總部、工業營銷功能使用。在注入新興業態上,從培育特色產業生態圈、建設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建設泛成都歷史文化創意街區、建設泛城市綠道的休閑旅游體驗區、建設泛成都中心的商業商務服務區等方面來提升。
在提升城市品質上,中心城區主要從塑造特色、完善配套、改善交通、提升環境、彰顯文化等方面進行。
針對特色塑造,中心城區將保護典型反映成都市文化特色的18片城市特色風貌片區及86條特色風貌街道,原則上不應新增高層建筑。
建設一批如城市音樂廳、露天音樂廣場等具有國際水準的重大公共設施。對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進行實施評估,制訂行動計劃,全面加快實施建設。充分利用大型公園綠地,配置公園配套用房及文化、體育、青少年教育、科技等小型公共服務設施。
環境提升上總體布局構建河、渠、湖、濕地的復合水網體系,中心城區將增加小游園、微綠地,天府綠道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主體骨架在全市鋪開綠網。文化上則構建形成“一核兩帶四廊多點”的歷史文化展示體系,加強歷史城區格局保護,提升打造浣花溪、少城等文化片區
記者從會上獲悉,“中優”戰略實施三年以來,“中優”區域完成了33個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啟動實施74個集中連片更新項目,開工建設9個TOD項目,完成1100余個老舊院落、2.5萬余戶棚戶區改造,打造棗子巷等特色街區63條,示范建設公園城市街區57個
下一步,“中優”區域將以大運會舉辦時間為節點,推進“中優”區域提能及、出形象、增活力,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和高品質能級生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