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1]

  安全、衛生隱患何解?

  分析:加強監管同時要擺脫“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循環

  地攤重出江湖,有網友點贊稱“一個城市瞬間增加了許多生機”。但也有網友表達了擔憂,稱“臨時擺攤最怕的就是衛生問題和三無產品問題,若不小心吃了劣質食物很難追究責任。”

  付一夫認為,地攤經濟不能完全放開,因為其仍有一些內在問題,比如占道經營,會影響市容市貌及交通通暢;塑料袋、泡沫等垃圾亂扔,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成本較低,地攤上的商品質量參差不齊,甚至出現假冒偽劣、食品安全等問題,這些都是消費市場健康發展的隱患。

  “因此,地攤經濟應該在一定秩序或一定容忍度內放開,同時,可以設計一套比較科學有序的制度來管理,對違規行為應及時、有方法且不粗暴地處理,但若出現嚴重的違規,罰款制度也是可以考慮的。”付一夫稱。

  的確,從上述多個城市制定的政策來看,不僅允許流動商販經營,也給這些商販“定了規矩”,比如此前被總理點贊的成都,就制定了商販攤主清潔衛生責任機制,要求及時恢復衛生環境,日產日清,同時,還建立了商販攤區擇優拓展機制,及時取消市民和商家都不滿意的攤區,引導一批優質商家、商販到自擺區,打造夜間經濟場景。

  任興洲坦言,一直以來,一些地攤經濟因臟亂差和安全問題受到詬病。而成都的做法我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商販攤主清潔衛生責任機制、對攤區設置隔離欄,指導安全用氣等,避免占用盲道等,這些做法既讓地攤經濟活躍起來,又通過一定的規則進行必要管理,使其安全有序地發展,這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也考驗一個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其他城市也可以參考這種做法,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當地的管理規定。

  “總的來說,政府主管部門和監管機構一方面要放寬準入,不能隨意取締地攤經濟;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管理,特別是對食品安全和操作安全問題要更加關注,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讓它們在合理的規范內發展。同時,要做好服務,將相關扶持政策落實到位,這樣地攤經濟才能擺脫‘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循環,才能實現健康良性發展。”任興洲表示。

  [追問2]

  是否會影響實體門店?

  專家稱會對同質商品店鋪造成沖擊

  另外,也有人擔心,地攤經濟的盛行是否會對實體店鋪造成沖擊?一位網友就表示“受沖擊最大的還是那些路邊的小餐館、小超市,畢竟需求是固定的,這邊吃了一大口,另一邊就只能吃一小口了。”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彭波也認為,估計門店經濟會受到一定影響,一方面,網上購物的方式已經較大的影響到了線下消費,另一方面,地攤成本更低,也會對售賣同質商品的店鋪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我們也要看到,地攤經濟的放開更有利于擴大低收入群體的就業,解決基本生計,降低社會生活成本,有利于經濟的迅速恢復,在疫情及貿易戰帶來的疊加沖擊之下,這其實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和權衡。

  也有業內人士觀點認為,擺地攤賣得東西和在門店鋪面并不完全重合,比如一些高檔服裝、化妝品,一般消費者都會去門店消費,而買便宜的衣服,則會去地攤消費。又比如請人吃飯一般會直接上門店消費,但自己一個人吃飯可能會選擇路邊攤,總的來看,地攤經濟會對路邊小餐館等同質消費造成一定影響,但對于有差異性的、略微高檔的門店沖擊并不會太大。

  新京報記者 潘亦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