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變

  4500年前,蜀山氏從西部山區走向成都平原腹地,將蜀文化古城時代的城邦,建立在成都平原偏西部。直到戰國秦時,張怡、張若建筑了新的成都城,西為少城,東為大城,兩城并立,緩緩向東。

  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唐代。彼時“揚一益二”,成都迎來了自漢以來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執政者在大城外新建羅城,使成都擴大了6倍,經濟中心也開始向東南側轉移。直至清代,隨著萬里橋、九眼橋等連接城市主干道橋梁的重修,地處兩江交匯的東門最為繁盛。

  自西向東,是成都跨越數千年的城市慣性,但這種慣性卻一直沒有沖破山脈束縛,致使成都始終在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之間呈同心圓狀穩定地擴張。

  近年來,成都憑借包容的環境和創新的經濟模式,充分展現了西南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不僅成功躋身新一線城市,并且連續4年穩居新一線城市第一名。“巴適”的生活和優質的創業沃土也使成都“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為更多人所認可,連續11次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然而,不可避免地,這樣的中心城市格局使得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劇,產生交通、環境等諸多“大城市病”。

  目前,成都的人口正以每年50萬人的速度新增,截至2019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達1658.1萬人,位居全國第四。此外,隨著經濟發展,成都中心圈層國土開發強度達到84.8%,全市工業存在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因此,城市發展亟待拓展新的空間。

  放眼全球,反觀國內,解決“大城市病”問題,大都從大局落子、從區域求解,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辦法,構建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的空間模式。可是成都市域的南北縱深很短,而市區往西雖然幅員遼闊,但西邊是天府之國的肥沃良田及青藏高原邊緣的龍門山脈,是需要保護的耕地和生態涵養區——成都,唯有向東,才能獲得城市永續發展的廣袤空間。

  2016年,國家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推動成渝相向發展,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國家戰略的強大支撐,讓成都東進更加有底氣。

  這次,成都決定跨越山丘,城市格局迎來千年之變。

  自找難題

  時間回到三年前,2017年4月,成都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其中,“東進”翻越龍泉山,開辟“第二主戰場”,使成都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的構想被提上日程。

  眾所周知,龍泉山一直是成都東側的生態屏障,如今城市發展跨越龍泉山,將這座山變成城市綠心和“會客廳”,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成都給自己找了個“難題”。

  三年歷程,成都先后組織96名院士、國際大師及知名專家,領銜100余支專業團隊、35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5輪城市規劃優化提升工作。

  為了加快實施“東進”戰略,2017年5月起,成都邀請知名規劃、建設、景觀設計院等專業力量,包括“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的團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原院長李曉江的團隊等頂級專家團隊,從戰略層面開展了《成都市實施“東進”戰略總體規劃(2017-2035年)》《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2個總體層面研究,以及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東西城市軸線規劃2條軸線規劃研究,同步進行城市風貌、水資源、通信、能源等10余個專項研究。以高質量高標準的規劃要求將“東進”區域整體框架搭建成型,這也成為成都東部新區的重要規劃基礎。

  李曉江對此感受頗深。在他看來,成都跨越龍泉山建設東部新區,首先必須解決它沒有“大城市基礎”的難點。為此他建議,既要充分依托主城區的資源要素供給能力,又要在基礎公共服務中獨立運行。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東部新區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門戶樞紐,已經有了新機場規劃,“為此我們在東部新區規劃了多條高速鐵路,以實現與包括重慶在內的全國重要節點城市更好的聯系。”

  2018年6月,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確立成都在四川的“主干”定位。立足長遠發展,2019年底,成都對“東進”規劃再次進行了統籌提升。

  這次的重點是人。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一個以中等收入為主體的人群也必然會提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傳統的管理理念已無法解決現有問題,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轉換思路。

  摒棄了只顧短期需要的“插花式”布局思維,成都東部新區建設對標雄安,提出“人—城—產”的營城邏輯,把人本理念作為城市規劃的起點,以優質的生態、生活環境“筑巢引鳳”吸引高素質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業與生產要素集聚,從而實現城市的長遠發展。

  2019年底,“東進”從全面規劃轉入全面建設新階段,同時也迎來重大歷史機遇。2019年8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要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相向發展,支撐起中國經濟的第四極成為必然趨勢。“這充分說明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城市‘東進’與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高度契合。”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委員、總經濟師王正丹表示。

  “雖然成都給自己找了個‘難題’,但這個‘難題’是成都的長遠利益所在。”李曉江說。

  對于棋至中盤的成都而言,三年的轉型與突圍之路,實則是一次系統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排兵布陣。

  今年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為成都東部新區授牌,《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成都東部新區空間發展規劃》等文件隨之發布。按照定位,這個管理范圍為920平方公里的新區,未來將建設成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平臺、成德眉資同城化新支撐、新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需要一個國家級新區。而現為省級新區的東部新區,將為未來升級為國家級新區做準備。”王正丹對這座未來之城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