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澤登旺姆
5月29日,成都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數字文創產業系列政策新聞發布會,重磅推出包含全國首個城市級科幻內容創育扶持政策——“科幻13條”在內的系列“政策包”,以“真金白銀”投入培育數字文創產業生態,直指打造更多現象級“成都創”“成都造”。
政策一發布,立刻在成都科幻界引發強烈共鳴。多位受訪企業代表和協會負責人直言,這是成都繼成功舉辦2023世界科幻大會后,為打造“中國科幻之都”注入的又一劑強心針,其精準覆蓋產業鏈痛點的設計,極大提振了行業信心。

企業心聲:政策破題痛點,提振行業信心
作為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見證者與推動者,科幻世界雜志社總經辦主任王璐用“錨定航向”形容政策意義:“‘科幻13條’的出臺,為‘后世界科幻大會時代’的成都科幻發展指明路徑,將進一步擦亮城市名片。”她注意到,該政策既廣泛吸納各地經驗,更包含開創性舉措,“相較于成都以往的產業規劃,其顯著特點是‘更接地氣’”,尤其注重立足四川科幻產業特色,核心聚焦內容創作與轉化,“‘固基強優補短’的針對性極強。”
王璐表示,科幻世界將依托《科幻世界》、銀河獎等金字招牌,持續培育本土科幻力量,攜手行業伙伴共建四川科幻生態圈。
在《政策》中,對科幻與其他領域場景融合十分重視,像是“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文旅”。王璐表示,這與《科幻世界》的布局不謀而合。

政策的“內容優先”導向,更讓深耕科幻IP開發的企業倍感振奮。四川省科幻學會副秘書長、翌星文化創始人孫悅難掩喜悅:“這是國內首個城市級科幻內容專項政策!最打動我們的是它跳出了唯硬指標論,真正聚焦內容創作端,讓我們能獲得實打實的支持。”她以公司旗下品牌為例:創下《流浪地球2》衍生品眾籌1.1億元紀錄的“賽凡科幻空間”,正需要內容孵化支持;培育了眾多新生代作家的“未來科幻大師獎”,則亟須政策引導社會關注原創內容,“政策精準命中這些痛點,將助力科幻內容形成規模效應。”

生態構建:協會聯動產業,厚植科幻沃土
對于產業鏈協同發展,成都市科幻協會秘書長陳石的觀察更為系統化。他高度評價該政策是“全國覆蓋最全、最值得期待的科幻專項政策”,標志著成都“科幻之都”建設進入新階段。他進一步闡釋協會的配套實踐:聚焦科幻動漫、游戲開發等四大方向,協會已推出“版權收益共享模式”解決創作者權益痛點;組建跨國“北緯30度科幻文旅聯盟”推動產業融合;建設“幻影時空”影視平臺提供全流程服務。
“我們特別關注政策中‘內容創育生態’和‘IP多元轉化’板塊。”陳石坦言,“成都科幻企業規模較小,必須通過跨界生態圈聯動優勢產業,才能釋放我們在創作與品牌上的先發優勢。”

陳石進而談道:成都發展科幻產業的底氣,正源于其深厚的行業積淀與獨特優勢。這里不僅矗立著中國科幻的“燈塔”——創刊40余年的《科幻世界》曾發掘劉慈欣等巨匠,八光分文化培育出雨果獎得主海漄;更擁有現象級的產業標桿——翌星文化憑借《流浪地球》衍生品創下銷售紀錄,成都市科幻協會則為世界科幻大會落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國際影響力方面,成都已是亞洲科幻高地——作為中國唯一、亞洲唯二舉辦世界科幻大會并頒發雨果獎的城市,銀河獎、華語星云獎等頂級獎項在此交匯。而強大的數字文創技術根基,更為科幻產業轉化裝上“加速器”——游戲動漫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使科幻內容得以通過高傳播性形式快速商業化。

隨著“科幻13條”的落地,成都正將政策紅利精準注入產業鏈關鍵環節。在受訪企業看來,這不僅是對創作核心價值的肯定,更是對產業生態的系統性構建。正如科幻從業者所言:“在成都,我們正迎來科幻產業的黃金時代。”一幅根植天府文化、劍指全球前沿的“中國科幻之都”藍圖,已在天府之國徐徐展開。 (來源:錦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