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觀察 周夢穎 四川在線記者 范芮菱

  名片

  蔣順、鄧朝先、周洋、曾玉蘭、袁學慶、柯紫蓉是西南醫科大學、貴州中醫藥大學等學校的大學生。疫情發生后,他們志愿到瀘州市江陽區北城街道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當志愿者,主要負責隔離人員的送餐供給、后勤保障、房間消毒等工作。

  故事

  7月28日至8月9日,13天,312個小時。對于西南醫科大學大四學生蔣順來說,是一段累并快樂著的經歷。

  前段時間,在瀘州市江陽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包括蔣順在內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6名大學生志愿者主動申請奔赴防疫一線,駐扎在江陽區北城街道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負責給108位留觀人員送餐、后勤保障、消殺等工作。

  從7月28日開始進入到隔離觀察點后,蔣順、鄧朝先、周洋、曾玉蘭、袁學慶、柯紫蓉6名大學生志愿者就成了那里的“守門人”,每天工作、休息都在里面。直至8月9日,他們才接到通知,各自回家,開始自己的居家隔離。

6名來自不同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6名來自不同高校的大學生志愿者

  爬6樓為108位隔離人員送餐

  一天汗濕3套衣服

  8月24日,已從北城街道集中醫學隔離觀察點回到老家瀘縣半個月的蔣順,正忙著看功課,準備返校。

  “那幾天很熱,差不多都是40℃左右,隔離觀察點沒有空調。我們6個人,每天要穿著防護服,給3樓至8樓的100多個房間送餐、消殺等,大家都是2人一組,每組負責為2層樓的房間服務。”蔣順回憶,防護服不透氣,天一熱,一動就渾身汗,汗水蒸發透不出去又凝成水,渾身上下都濕噠噠的,每次忙完工作后,防護服褶皺處堆積的汗水會一涌而出,把褲子、鞋子全部淋濕,一天大概要汗濕3套衣服。因此,每次穿上防護服前,他們都會喝一瓶解暑藥,以防中暑。

  據北城街道濂溪路社區工作人員趙楊鵬介紹,大學生志愿者們每天要穿梭于清潔區和污染區之間,存在一定的傳染風險,加之天氣炎熱、沒有電梯,每天要不斷上下樓,很消耗體力,但他們都堅持下來,沒有人說要放棄。

  “大家都是第一次干這些事情,所以剛開始的送餐效率很低,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才能全部送餐完畢。送餐期間,很多房間缺筷子、缺礦泉水,在多方催促下,他們就會更緊張,工作開展起來手足無措。” 趙楊鵬說,每天晚上大家都會坐在一起溝通,優化工作流程,后期送餐速度逐步穩定,半個小時就能把108位隔離人員的餐食發放完。

6名志愿者在隔離觀察點開展相關工作6名志愿者在隔離觀察點開展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