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是各大電視臺熱播的一部人生情感電視劇,是當代大學生留城奮斗史的縮影,以海萍、海藻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人性價值在房子等物質條件制約中產生了劇烈震蕩,進而演繹出一場轟轟烈烈卻又平淡真實的青春夢想。
《蝸居》有很多看點,貼近生活是它的生命價值所在。關于電視劇的評論很多,或褒或貶,劇情、人物等談資很多。想借助這個熟悉的電視劇幫助青年人認清并選準自己的人生決策。
《蝸居》的主人公和所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一樣,都面臨著人生眾多的決策。我們不妨靜下心來看看他們是如何決策人生的。
一、環境決策——去哪里?
畢業之后去哪里,是每一個大學生最先遇到的難題。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留在學校所在的城市還是回老家?城市只是一個代名詞,選擇城市其實是選擇一種生活環境。正如郭海萍選擇留在江州一樣,看中的是那些大廣場、商業中心。不同的人選擇大城市有許多理由:有繁華的商業街、有好的醫療機構和教育機構、發展機會多等等。可是,問自己一個問題:好的就是你的嗎?劇中蘇淳講:商場再好也不是你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希望自己擁有所有最好的東西。換句話說,希望自己能做出一個最優的選擇。其實,這個非常簡單的管理學問題,決策學之父西蒙早已經明確的告訴大家:最優選擇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該如何選擇呢?——選擇適合你的生活環境。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情景對照法:首先描述出自己喜歡生活城市的幾個場景,比如漫步大學校園、逛商場等等,其次計算自己的生活成本和消費次數,最后對照自己的潛在發展能力和機會,看看你能真正擁有多少城市資源。
二、置業決策——怎么住?
決定留在北京、上海這類大城市之后,下一個選擇就是怎么住?租房子或是買房子?租房子更看重房租價格還是距離遠近?對于租還是買房這個問題,絕大部分人的選擇是從租房子開始的,甚至在后期買房子的時候,也都是需要啃老的。很多人的意識里,置業選擇需要在穩定事業的基礎上再去選擇。目前的置業選擇其實是一種投資決策,而并不是生活歸屬。誰也不會在一所房子里住一輩子,你也不可能在同一個單位干一輩子。置業選擇要與職業選擇相分離。要搞清楚你買房子是虧還是賺,而不要僅僅考慮離單位遠還是近。
對于租房這個選擇,大部分的畢業生選擇房租便宜的,原因在于減少生活成本。見過很多人上班在北京二環,非要去北五環外租房子,理由是便宜,結果每天上下班需要三四個小時。很多人說,為了生活,我別無選擇?真的嗎?有朋友每個月多花幾百元租了個北三環的房子,下班后在附近小區擺兩個小時地攤,一個月還能賺一千多。對于租房選擇而演,節省開支重要,用好時間資源開拓另外的收入來源也很重要。
三、婚戀決策——嫁給誰?/要娶誰?
海藻面臨的選擇,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夢想。調查顯示,很多女生認為過上好生活的捷徑就是嫁個有錢人。如果把嫁個有錢人作為你的人生目標,你該怎么做?嫁個有錢人的前提有兩個,一是有錢人能看得上你,二是你得認識真正的有錢人。很多人的長相、身材、素質不行,于是放棄了;很多人交際能力差,于是也放棄了。真正擁有合適的機會,且有能力敢去面對選擇的,已經寥寥無幾。可以說,海藻是一個勇者。然而糾纏著她的其實不是兩個男人,而是兩種生活。看著姐姐生活的沉浮,海藻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小貝還是宋思明,把兩個完全不一樣的男人放在一起比較,這樣的人生抉擇,太難了。我的建議:婚戀決策最重要在于分析自我需求和偏好,可以做個人生需求排序。把自己認為重要的選項進行優先排序,比如:身高、學歷、資產、家庭等等,選擇前三項或前五項,誰符合就選誰。都不符合,就都不選。都符合就依次接著比較。
四、職業決策——做什么?
蝸居中海萍夫妻最終做了職業調整,海萍從日資企業離職創辦了語言培訓學校,蘇淳從船廠離職開網店。大學畢業時,學校號召大家先就業再擇業。于是,我們面臨著更多的選擇。職業生涯我們該如何規劃設計。一要盡量選擇自己喜歡做的職業;二要做有益于個人發展的事,做好職業積累;三要適時調整職業發展目標。職業的選擇不是一塵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新興的職業正在涌現,你可以去做領跑者;隨著個人知識技能的積累,你的人生價值觀發生變化,職業傾向也會有所不同。總之,適合自己個性發展的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還有些高尚的想法,那就選擇能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的職業,或許你也可以造福一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