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再度開啟,但長跑的積極作用仍難掩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缺陷——
學校體育的陽光工程從吸引“菜鳥”入手
本報記者 慈鑫
第三屆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自11月初在京啟動以來,效果不錯。由于學生冬季長跑活動對改善學生體質有明顯的積極作用,因此,近些年也備受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重視。但是,國內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缺陷依然存在:擔心學生受傷而減少體育活動,重視體育尖子的競賽成績而忽視培養普通學生參加鍛煉的積極性,上體育課只是為了升學而非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等等。盡管很多學校都認為這是不得已的選擇,但一些業內專業人士,卻很不認可這種怪現狀。
“手倒立”活動從被投訴到受尊重
北京育英學校自2007年3月開始,在小學部開展學生“手倒立”活動,今年的開展范圍已經擴大到初中部。
據育英學校小學部體育組組長劉紅巖介紹,2006年,學校為扭轉學生體質下降的局面,向相關教育和體育專家征詢了意見,決定在小學生中開展“手倒立”活動。
“在有些人看來,‘手倒立’是高難度的運動,對于小學生來說太難,風險太大。”劉紅巖回憶說,“在開展活動之初,學校的確面臨著很大壓力。”
很多家長認為學校對學生的人身安全不負責任,還有一些家長打電話到教委投訴,要求育英學校立刻停止“手倒立”活動。
劉紅巖表示,“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寧可孩子不運動、少運動,也不能讓孩子有任何意外。這種謹小慎微的思想對于現在很多學校來說也是普遍現象。”
“手倒立”活動在開展過程中也確實遇到了一些意外情況。
由于是兩個孩子配合做“手倒立”,經常會出現一個孩子的雙腳在倒立時碰傷另一個孩子額頭的情況。另外,如果孩子的力量掌握得不好,摔倒的情況也并不罕見。
劉紅巖表示,這種小傷小碰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說原本是正常現象,但在當下中國,孩子被培養成溫室中的花朵,不能忍受一點挫折和委屈。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學校往往選擇明哲保身的策略,但這種風氣顯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悖于學校“育人”的職責。
在一些家長反對和投訴的聲音中,育英學校堅持認為,只要遵循科學的方法、做好細致的準備工作,“手倒立”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
幾個月后,“手倒立”在提高孩子身體素質方面作用顯現,很多孩子參與體育運動的自信心也大大提高,團隊配合意識也明顯增強。很多原本強烈反對“手倒立”活動的家長,最終都給學校寫信表示支持。
“菜鳥教育”放棄錦標從興趣入手
在學校體育工作上,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提出了“菜鳥教育”的模式。劉長銘表示:“現在,很多中小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機會有限,難以養成運動的習慣。學校往往把學生體育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體育尖子生上,看重的是學校在某某運動會上能拿到怎樣的成績和名次。這種現象顯然也是不正常的。”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四中提出了“菜鳥教育”模式,學校開展的各類體育活動都給所有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劉長銘表示,四中“菜鳥教育”的思路最初是從學校橋牌隊的發展經驗上獲得的。
據四中橋牌隊教師李周介紹:“今年年初,學校準備開設橋牌課并組建學生橋牌隊。當時,學校采取了一種創新的形式,就是從‘零基礎’的學生中培養和選拔隊員。”
李周先是在學校發放橋牌資料,隔一段時間后,大約有40名學生表示對橋牌感興趣并愿意參加學習活動。結合老師授課和學生自學、練習賽等形式,四中的橋牌隊就由一批毫無橋牌經驗的學生組建起來。
不過,橋牌隊在參加北京市的一些比賽時,成績卻出人意料地好。據李周介紹,有兩名女生在學習橋牌幾個月后,就因出色的表現被招入了北京青年隊,其水平甚至超過了一些打橋牌多年的選手。
四中橋牌隊的經驗令校方感受深刻,并因此準備將橋牌隊的“菜鳥發展模式”擴展到學校體育和文藝的相關領域。
劉長銘說:“過去,我們只著眼于少數體育特長生的競技成績,卻忽視了普通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發展前景。實際上,當學生的體育興趣之門被打開后,他們的發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然而,對于很多學校而言,學生體育工作開展仍然只著眼于體育考試的分數和學校運動隊、特長生在競技比賽上的成績。劉長銘認為,這是本末倒置。因為,當廣大普通學生能夠獲得更廣泛的體育運動參與機會時,體育考試的成績不必強求也可以達到理想的分數,學校的運動隊還能夠獲得更多的人才。
現在,在學校體育活動方面,北京四中有意識地淡化普通學生與體育尖子生之間的差距,學校開展的各類體育活動都歡迎“零基礎”的“菜鳥”參加,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興趣”。
劉長銘認為,一個普通學生從“菜鳥”變成“行家”,是他人生的一個飛躍,對于學生的勇氣和挑戰精神也是一次巨大的促進。
參加體育運動需要外力督促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院長毛振明教授曾長期在日本學習、考察。他介紹說,日本開展學校體育時,突出“參加體育運動是一個先受苦受累而后快樂的過程”和“通過體育運動發掘潛力增強自信心”等原則,對于中國現在很多的學校體育教學而言,體育運動可以給青少年帶來的這些影響和意義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由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刻意保護,中國的很多學生不愿參加有一定難度和風險的體育運動,沖撞型的體育運動更是被嚴格限制。實際上,如果體育運動平淡無奇,參與者就不可能獲得享受挑戰的過程和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體育精神更無從談起。
在日本,體育被作為提高學生體質、增強學生意志品質等素質的重要手段。毛振明曾不止一次地看到,體育課對很多日本孩子來說是一個又苦又累的課程,很多孩子在雪地里赤腳跑步,但日本的學校、家長和社會從來不會因憐惜孩子而減少體育課數量或降低體育課的教學要求。
毛振明表示,對于青少年來說,僅依靠自身的動力很難真正去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為什么有強迫體育的說法?因為如果沒有外力的督促,青少年可能很難實現從不自覺到自覺參加體育運動這個過程。學校和社會無疑承擔著外力的作用。
只有當學生真正通過參加體育運動的痛苦考驗,他們才會享受到快樂,才有可能養成參加體育運動的習慣,這也是他們增強自信心和鍛煉意志品質的過程。
現在,中國有一些學校在開展學生體育活動時進行了新的嘗試,事實證明,扭轉學校體育工作中現行的一些弊端盡管面臨著大環境、教育體制等方面的諸多阻力,但并非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