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隨著《四川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施方案》(試行)的公布,四川省的高中新課改近日正式提上日程。明年秋季,全省的普通高中將全部進入課程改革,而備受關注的高考改革方案也擬于明年新課改啟動之時同步公布。如今,四川的學子和家長最關心的莫過于:新課改到底會怎么改?高考又會怎樣變化?
四川作為最后一批進入新課改的省份之一,11個先行省市區的經驗教訓毫無疑問將成為四川方案制訂中的重要參考。今年,四川省教育廳已率隊到浙江、山東等地進行調研。這些先行省市分別走過了怎樣的新課改路程,對四川又有怎樣的借鑒意義?那里的老師學生家長又有哪些迷惘和收獲?近日,本報記者先后探訪浙江、江蘇、山東、西安等地的新課改之路,以期為本地關注新課改的學生、家長帶來啟示。
今年初,四川省教育廳曾率隊到浙江專門調研高中新課改及高考改革情況。盡管被媒體冠以“個性化高考”的省份,但“穩妥”依然是浙江在制訂高考改革方案時貫徹始終的一個重要原則。2006年秋季,浙江開始實施高中新課改,但直到2008年4月,浙江才公布新課改高考改革方案,保留了“3+X”的模式。而四川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四川新課改后首次高考將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會有顛覆性的變化。一位專家說,四川能從浙江身上學到的,不僅是高考改革的原則、辦法,也要看到,新課改并不能一下解決所有問題,改革的道路還很長。
【出臺】
方案修改10多次曾考慮不考英語
四川借鑒:“3+X”很可能保留
2008年4月,隨著浙江2009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杭州市長征中學老師魯新民懸在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政策出臺前,民間有不少有模有樣的猜測。最讓魯新民感到心驚肉跳的是“3(語數外)+文綜(政史地)/理綜(理化生)”將不復存在的消息。
“是有專家在方案討論會上提過,想把英語從統考科目中拿下。”浙江省工商大學招辦主任證實,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的確幾經周折。據了解,浙江新課改高考改革方案前后經過大小討論23次,修改10多次,參加討論的既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命題專家,也有中學校長、師生、家長……
其間涌現過不少大膽的提議,取消英語科考試只是其中一條。“專家認為,中國人從小學開始學英語,到了大學,仍要花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英語上———世界上有哪個國家有這么努力地學習中文的?況且,好多人辛苦學這么久英語,可能一輩子都用不上。”
但秉持“穩妥”原則,這一提議最終被否決了。“高考關系千家萬戶。我們要充分考慮社會的認同度和承受力,堅持積極穩妥的原則,正確處理理想和現象可能性的關系。”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說,一旦取消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高中語數外三分天下的局面將被打破,中學的教學秩序勢必大亂。
“3+X”最終被保留了下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即便身處新課改高考改革浪潮中,它的地位仍難被撼動。目前,在11個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的新課改省(區)市中,北京、寧夏、山東、天津、遼寧、福建與安徽都采用了這一模式。而廣東也將于2010年回歸“3+文綜/理綜”。至于海南,其文考語、數、外、政、史、地,理考語、數、外、物、化、生的模式,實質上也是對文綜和理綜的拆分。
“從穩定、公平、全面、科學的角度來看,目前確實找不到能代替‘3+X’的考試模式。”山東省實驗中學校長劉堃說。
這對四川考生或許是個好消息。四川從2001年進入“3+X”。按照四川省教育廳“穩定、連續”的說法以及各省(區)市經驗,2013年四川高考模式很可能仍是四川考生駕輕就熟的“3+X”。
【方案】
3種考生分類測試不再考一張卷
四川借鑒:分類測試是改革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省并未因求穩而停下求變的腳步。在“3+文綜/理綜”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浙江仍有不少個性紛呈的設計。在很多人看來,它率先提出的“分類測試”模式,終結了“千萬考生一張卷”的高考歷史。
在“分類測試”模式下,浙江省36萬高考考生不再使用同一套試卷。新高考方案給予不同類型的學生更多的選擇權,考試科目由過去的統一科目變成三種不同類型:一類科目在保持原有“3+文綜/理綜”科目組合的基礎上,增加自選模塊考核內容,重點測試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類科目維持原有“3+X”科目組合,重點測試獲得通用型知識的能力;三類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語、數、外”三科考試基礎上,增加技術科目測試,側重測試實用技能。
三類考試形式也決定了考生的三種不同的求學方向。第一類為現行第一批錄取學校的本科專業;第二類為其他本科學校(包括現行的二本、三本學校)的本科專業;第三類為高職(專科)院校專業。考生報名時,可根據自己興趣愛好和學習情況,自主選擇報考的類別,也可以跨類兼報,比如兼報一、二兩類或二、三兩類,同時也可三類均兼報。
“長期以來,各地都實行統一的高考模式,在文科、理科兩大類和藝術、體育兩小類的框架內,所有的學生不管學業好壞、興趣愛好、發展差異,統統接受一張卷子的檢閱,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是增加了學習和考試的壓力。”浙江省教育考試院負責人說。
以浙江為例,2009年的36萬考生中,能上一本只有約3萬人。如按以往的高考模式,其余33萬人盡管上不了一本院校,學的東西卻絲毫不比那3萬人少。“分層考試將有利于學生量力而考,減輕相當部分學生的學習和考試壓力,也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
有專家認為,浙江探索的“分類測試”將代表今后高考改革的一個方向,尤其是在高職高專類取消文綜/理綜成績,加試技術這一做法上。這和當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背景是相符的。“事實上,有專家曾經提出,高職高專類院校錄取,干脆連高考成績都不看,就看學生的會考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來自主錄取。”浙江工商大學招生負責人說。
英語聽力平時考兩次取最高分
四川借鑒:要去除一考定終身
探索多次考試,去除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弊病,這是教育部對高考改革提出的要求。在這一點上,四川也可從浙江獲得第一手經驗。因為浙江是在“多次考試”上第一個吃螃蟹的省份。
2009年,浙江高考英語科的聽力部分和高職高專類的技術考試都被放到了平時舉行,并且每名學生都有兩次考試機會。學生可自主決定參加考試時間,并選擇兩次考試中的較高成績計入高考總分。
“這不僅可以降低偶然性因素的影響,減少因一次失誤而無法反映考生真實學業水平的現象,也可以減輕學生的考試心理壓力。”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說。而英語聽力進入試點范圍,“還可以避免高考時因設備、外在環境等因素給考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高考都該多考幾次!”杭州市育新中學辦公室負責人半是玩笑、半是期待地說。他對兩次考試的形式自然是持歡迎態度,“確實減輕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就像平時考試那樣,心里很輕松。”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大一學生、來自浙江麗水的小鄭告訴記者,對難得的兩次“高考”機會,同學們自然不會放過。“所有同學都考了兩次,除非第一次就考了滿分的。能多考一分也是好的。反正兩次考試取其中較高的分數,第二次即使考砸了,也沒什么影響。”
【現實】
個性化高考仍難突破應試氛圍
四川借鑒:新課改之路還很長
盡管浙江高考做了如此多的改變,盡管這份方案被很多人盛贊為“個性化高考”,但對那些指望通過它來突破當前應試氛圍的中學教師來說,失望在所難免。“理想的陽光是燦爛的,關鍵是看照到大地上是什么樣子。”杭州市一位中學老師這樣對記者說。
困惑1:誰愿承認不是上好學校的料
以浙江的“分類測試”來說,本來是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而做出的一次突破,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有哪個家長會在還沒高考前就承認自己的孩子就是個上二本或者高職的料呢?”這位老師說,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力只能上一般本科的學生基本上都會選修屬于重點本科考試范圍的自選模塊,并參加高考測試。高職高專類兼報兩類的也不少。老師對此無能為力。“難道要對學生說‘你肯定考不起,所以不要選’嗎?”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一名大一學生也告訴記者:“都想沖一沖嘛!我知道自己考一本很懸,但考試這個東西說不準,萬一發揮很好呢?”
困惑2:與興趣相比,死記硬背更易得分
自選模塊的考試設置也使中學深刻地體會到,高考之下,沒有興趣,只有分數。原來,浙江自選模塊的考試內容選擇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等9門學科的18個自主選修模塊。每個模塊編制一道試題,學生任意選答6題。“政治有‘生活中的法律常識’和‘經濟學常識’兩個自選模塊。‘生活中的法律常識’主要是現實案例分析,‘經濟學常識’則死記硬背的概念很多,相對要枯燥些。所以,最初選課時,大多數學生按照興趣選擇了‘法律常識’。”杭州一位政治老師告訴記者。
但老師們很快發現,不少學生中途轉向了。“經過幾次考試,學生就發現,盡管‘法律常識’的課很有趣,考題卻較難。學生要自己分析案例,這不僅要求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還要有較高的邏輯思維分析能力。‘經濟學常識’的考題,即使將概念性的東西寫幾句上去都能得分,分還不低。兩相比較,學生就有了取舍。高考更是一邊倒———選做經濟學常識的學生占了絕大部分。”
“面對高考,老師也很功利。學生選課時,我們雖不規定選什么課,但肯定會把各選修模塊的高考得分情況給學生說明。結果也很明顯———和興趣相比,學生更傾向于高考分數。”
困惑3:兩次考試是不是增加了學生負擔
多次考試也遭到了質疑。問題就出在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會參加兩次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呢?兩次考試的題目難易不等,題簡單得30分的滿分,和題難得29分,孰輕孰重?錄取前者,對后者來說,是不是也有些不公平呢?”杭州一所高校的招生負責人說。
“對新課改,當前是有爭議的,上至院士,下至中學教師,再到學生、家長,每個人對新課改都有不同看法。與新課改配套的高考改革也是一樣。”在跟隨四川省教育廳走訪了部分新課改省份后,四川一位專家這樣感慨。他認為,四川能從浙江身上學到的,不僅是高考改革的原則、辦法,“也要看到,新課改并不能像萬靈丹一樣一下解決當前存在的所有問題,改革的道路還很長。”(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