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對自己的工作和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是一種情懷、一種執(zhí)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每行每業(yè)都離不開工匠精神。放到教育行業(yè),師者,也需要像工匠一樣熱愛自己的事業(yè),細心雕琢,以對待孤品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在第33個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新浪四川推出大型系列報道——師匠精神,走近一批優(yōu)秀的教師,了解他們在日常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與思考,故事與啟迪,風格與魅力。
郭根:堅定教育理想信念 終將抵達幸福彼岸
郭校是一位難能可貴的實干型的年輕干部。他踏實、勤奮、認真、任勞任怨、不計得失,為做好每一件事情經常加班加點,為學生和教師做了很好的榜樣示范作用。只要他做的事,我都放心!大家都放心!
——黃成鳳校長

從一線教師到中層管理者,從教育局宣傳干事再到如今的分管副校長,郭根自2005年參加工作以來,職位發(fā)生了很多變化,扮演的角色也隨之改變。但他認為,不管是扮演何種角色,對教育的理想信念以及對孩子的愛和不放棄,始終是一個教育者一直追求和應該踐行的。
偶然——誤打誤撞與講臺結緣
在三尺講臺上,郭根從平庸逐漸走向優(yōu)秀,收獲了學生的愛戴和尊敬,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和好評,同事的認可和表揚,領導的稱贊和賞識。
但其實,在求學期間,教師從來就不是他希望從事的職業(yè)。
郭根老家在雅安,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在那邊上學,成績也不錯。遺憾的是,在高考中,他因為發(fā)揮失常而與自己心儀的四川大學擦肩而過,最終被內江師范學院的地理專業(yè)錄取。這個結果給郭根帶來了很大打擊,但也不得不接受,畢竟在父母眼中,他挺適合當老師的,“我從小性格內向,長得一副溫文爾雅的摸樣,作文也寫得好,父母還覺得老師的工作穩(wěn)定,環(huán)境簡單、安全。”
上了大學,郭根極力想要通過各種平臺鍛煉自己,改善自己的性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他的努力之下,順利加入了學生會,積極參加系上的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最后也獲得無數(shù)獎項和榮譽。

堅定——實習經歷嘗到從教的甜頭
大學期間,郭根在收獲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在逐漸提高。雖然師范專業(yè)對應的是教師,可郭根打心里卻依舊不是很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直到在成都經歷了一段難忘而深刻的實習經歷后,這個想法才發(fā)生了實質性的改變。
“實習時,我意外的發(fā)現(xiàn),講臺特別神圣,通過講臺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老師的身份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努力學習。”郭根回憶,當自己講話之后,聽到學生們說“老師好!”,心里就想蜜一樣甜。
郭根至今仍記得,在一個學校實習結束后即將離開,被學生們一個個簇擁著的場景,“學生們拉著我的手,說著許多感謝之類的話,甚至有學生哭了,他們非常舍不得我走。我的心里也格外難受。”郭根說,這次事件后,更加堅定了自己要當一名老師的信念。
為了能夠留在成都從教,郭根在七八所學校實習過,輾轉到十多所學校去聽課、面試、咨詢相關情況。終于,好消息很快傳來。郭根順利考進了武侯區(qū),在石室雙楠實驗學校開始了自己的從教生涯。
堅持——把違紀班發(fā)展為區(qū)優(yōu)秀班級
剛走上三尺講臺,想到自己既不是名牌學校畢業(yè),學歷也不高,而且還沒經驗,郭根繼續(xù)堅持自己的一貫風格:踏實、認真、勤奮,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果不其然,很快便收到了效果,他多次參加區(qū)上的賽課,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同時也在其他活動中大放異彩。
在從教路上,郭根也遇到了不少坎坷和挑戰(zhàn)。
學生成績普遍較差,違紀行為頻頻發(fā)生……這是郭根當班主任接手的第一個班。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在開學第一天,郭根卻揚言要爭取被評為區(qū)級優(yōu)秀班級。不料,當即便有學生站出來反駁,著實給了郭根一個下馬威。
即使這樣,郭根并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找學生談心、做思想工作。與此同時,他還確定了階段性目標,如,第一年懂責任,第二年有責任,第三年負責任。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篇主題為永不放棄的案例論文,他堅定認為,也許不能改變學生,但是作為老師是可以影響學生的,“無私的付出,堅信的愛,不放棄每一個孩子,公平公正的對待孩子,這些東西都會影響孩子。”
事實證明,郭根的努力沒有白費,孩子們在他的影響下有了很大改變。而 “被評為區(qū)級優(yōu)秀班級”這個看似不著邊際的目標,也在三年后實現(xiàn)了。當時,班上所有人都相擁而泣,這個場面他永生難忘。
雖然郭根現(xiàn)在身為教育管理者,操心更多的是打造教師隊伍,讓教師們堅信教育事業(yè)雖然清貧卻也有幸福感;整合學校和教師資源,讓學生快樂成長,讓教師幸福工作,讓學校發(fā)展更上一個臺階等,但他依舊會勤奮、努力、堅持,心存感恩之心,堅持對教育理想信念的追求。

王燕艷:給孩子有營養(yǎng)的愛
王老師有愛心,懂教育的規(guī)律和藝術,無論是教學工作,還是班務工作都用心、用情,同時注重方法。不僅孩子們喜歡她,家長也支持她、欣賞她,愿意聽她的話。不管是她對家長還是對老師的培訓,效果都非常好。她是我們學校所有老師的楷模和標桿!
——黃成鳳校長

“你覺得給學生最好的禮物是什么?”
“不同的孩子需要的不一樣,有的孩子要長大才能明白。但,無疑例外的是,所有禮物的外包裝都包含一個‘愛’字,這個字對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從教二十多年,王燕艷認為愛孩子是做好這份工作的基礎,也是讓這份工作變得輕松、有價值、有意義的法寶。“孩子的一個行為,在別人看來可能是調皮搗蛋、惡作劇,也許換一個角度,轉變一種心態(tài),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可愛之處,這也會影響你接下來采取的行為措施。”王燕艷說。
聽從內心的聲音,從美術轉行教語文
從小擅長語文學科、熱愛文學的青年王燕艷聽從父母的安排,選擇任教美術學科,“父親是語文教師,他深知其中的艱難和辛苦,他覺得教美術很輕松,不用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按照父親的安排軌跡運行了七八年后,王燕艷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拿過很多大小獎項,但她始終覺得對美術的熱愛程度有所欠缺,反而多了一些迷茫。
此時,王燕艷的內心有一個聲音:改行教語文。這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但她卻覺得合情合理:語文成績好,鐘愛文學,性格溫和,自身形象也與教師契合。糾結、猶豫、掙扎一番后,王燕艷還是大膽地邁出了這一步。
令王燕艷沒想到的是,剛以語文教師的身份帶第一個班時,就聽到了一些負面的評價:她專業(yè)嗎?能勝任語文這個學科嗎?背負著壓力,王燕艷一邊在生活上對學生們無微不至、疼愛有加,同時想方設法拉近和家長的距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打心里喜歡上了她,家長們也在情感上接納了她。

從媽媽角色向老師轉變,給孩子有營養(yǎng)的愛
王燕艷坦言,第一次當班主任就付出了最多的感情,倒水、拿杯子、加衣服……孩子們生活上的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她都親力親為,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孩子,甚至當班上孩子與其他班孩子發(fā)生沖突,家長打罵孩子時,她都會不由自主地護短。那時,她覺得自己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媽媽。
“要給孩子有營養(yǎng)的愛,而不是一味地護短。”自從帶完第一屆畢業(yè)班后,王燕艷在思想上更趨成熟,她慢慢地從“媽媽”的角色中跳出來,回歸教師的身份。
在王燕艷看來,低段的時候,教師應該樹立自己的權威,同時要像媽媽一樣精心照顧和呵護孩子。到了中、高段,應該實現(xiàn)華麗的轉身,從媽媽的角色轉變到老師和朋友,甚至向孩子示弱。
王燕艷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閱讀范圍很寬泛,閱讀興趣也特別濃,“孩子們每當看到優(yōu)秀的書籍都會給我推薦,并強烈要求我去看。記得有一次同學們給我推薦了《貨幣戰(zhàn)爭》后,我全套買下來看。后來和他們一起聊的時候,時不時都會冒出一些專業(yè)術語。” 王燕艷建議,教師不要只看一些行業(yè)或專業(yè)相關的書籍,和孩子們一起看他們感興趣的書,可以促進彼此共同成長,自己也會變得更加成熟。

挖掘閃光點,讓每一個孩子都進步成長
“這個班的每一個娃娃都很快樂,都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有一屆學生畢業(yè)后,家長都對王燕艷這樣評價道。王燕艷的學生各種類型都有,但在她的教育和引導下,每一個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和成長。
小童是班上個子最高的男孩,比其他同學都高出一大截,因為在行為習慣方面比較“突出”,在班上甚至全校都有一定知名度。一次,他又犯事了,爸爸被請到學校后,在走廊處對其打罵了一頓。王燕艷覺得孩子很可憐,決定幫助他改過自新。
私下了解到小童喜歡看漫畫,王燕艷就專門去給他找一些書看,并鼓勵他堅持寫日記。無論他的日記寫得再差勁,王燕艷都會在班上當著全班學生念。感受到王老師的鼓勵和愛意后,小童越來越喜歡寫作,而且開始模仿書中的優(yōu)美語句,寫作水平大幅提高。此外,在體育方面優(yōu)勢明顯的小童在運動會上被當做明星對待,還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區(qū)上的運動會。慢慢地,小童越來越有自信,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改觀,也改變了以前在大家眼中的形象。后來,王燕艷了解到,小童考上了一所體育學院。
“前面是一位一位高大的學生,一位瘦小的老師跑到他身后去嚇他、教訓他。”至今,王燕艷回憶起和小童的這一幕場景,覺得很溫馨,也很幸福。
賈冬:人生因傳承而有了意義
賈老師對小學數(shù)學教育鉆研得很深,很透,讓學生學得很輕松,學得很高效。他在自己追求成長、進步的同時,又非常耐心、舍得,樂于幫助其他更年輕的教師,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學校團隊的建設,與他這樣的骨干教師分不開。
——黃成鳳校長

師范畢業(yè)后,一直以來和數(shù)學老師關系不錯、熱愛數(shù)學的賈冬,如愿走上了講臺。時光荏苒,至今他已經在教學一線走過了十個春秋,支持他在這條道路上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是“把教師這份事業(yè)繼續(xù)傳承下去。”
一次沖突——萌生教師夢,希望把優(yōu)秀的東西傳承下去
思維比較活躍的賈冬深受數(shù)學老師的喜歡,小學階段,他一直都擔任班上的數(shù)學課代表。
記得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班上來了一位年輕的數(shù)學老師,因為是科代表,賈冬在他身上學到了特別多,比如,如何批改作業(yè),怎樣與學生溝通,一些差生在他的幫助下,思想上和學習成績發(fā)生了改變。從那時起,賈冬開始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覺得當老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能教授學生知識,把自己的想法和所學傳遞給學生,這樣的人生便有了意義。”
一次,賈冬在數(shù)學課上與另外一名同學發(fā)生了矛盾,課堂頓時亂成一鍋粥。課后,老師把二人叫到了辦公室,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單獨跟賈冬說了兩點:第一,你是課代表,班上數(shù)學學科的榜樣,所做的任何行為都要以身作則。第二,以前對你管的很松,沒管你課堂習慣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你不需要我用這樣的方式去抓,我覺得你能改。老師的這番話雖然語氣不重,但卻深深影響了賈冬。從那以后,他自覺改掉了身上的壞毛病和不良習慣,“老師給了我極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負他。”
經歷這次事件后,賈冬心中有了一種想法:希望能把老師所做的事情傳到我身上,再傳下去。這個想法也一直激勵著他,順利完成了學業(yè),并在磨子橋小學分校如愿成為了一名教師。
一次經歷——度過困頓期,實現(xiàn)教學跨越
因為缺少實戰(zhàn)經驗的累積,剛走上三尺講臺的賈冬感到很迷茫,度過了一段困頓期。好在學校領導對他非常重視,甚至還專門為他找了一位師傅——武侯區(qū)小學低段教研員邱瑩。在他們的幫助下,賈冬適應得很快,但對于教學仍舊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很快,挑戰(zhàn)隨之而來。在他工作第二年,開始參加區(qū)上的研究課。為準備這次研究課,學校領導和師傅一字一句地教他,包括每個環(huán)節(jié)如何應對,應該說什么話,就連預設之外的情況也在考慮范圍之內。這段漫長而辛苦的過程讓賈冬有了深刻的感悟,自己的想法,大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次經歷讓我了解了如何上好一節(jié)課,明確了如何把同一頁教材變成一篇滿足學生知識需求的教案,此外在心理上也有了很大跨越。”賈冬說。
自那之后,賈冬在教學上走上了正軌,但他并不滿足于現(xiàn)狀,而是把閑暇時間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除了看一些專業(yè)的書籍外,他還跟著師傅輾轉到全區(qū)去聽課,在借鑒他人好的方法、好的思想的同時,反思自己,“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寫了五六個筆記本。”
一份禮物——讓孩子們笑著笑著把知識學了

賈冬在孩子們的眼中有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課上他是嚴師,任何出格的事情都不被允許;課下,他是“孩子王”,和孩子們一起瘋,一起聊天,一起解趣味題,分享彼此的一些真實想法。賈冬解釋說:“課堂作為老師的主陣地,為保證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絲毫摻不得假。但孩子們很小,數(shù)學課又枯燥,我就盡可能的通過課下讓他們喜歡上我的人,進而喜歡上我的課。”
賈冬因為微胖的身材,外向的性格,深得孩子們的喜歡,給他送禮物是常事。賈冬最看重的禮物是一些很用心制作的上面寫有一些平實語言的卡片,“上面的話很暖心、溫馨,感覺得到是平輩之間的交流,并沒有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老師。”
反過來,賈冬也希望給每一位孩子一份禮物——幫助他們愛上數(shù)學,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最理想的狀態(tài)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笑著笑著把知識學了。”賈冬說,課堂不僅僅帶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快樂。數(shù)學能教會學生什么并不重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會他們怎樣做人,能夠在課堂上找到學習的快樂,這才是對他們今后學習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