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2001年文科第21題、理科第23題,多項選擇題)我國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礎上,不失時機地引導個體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國家幫助的原則
C、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農村集體經濟體制
D、在有條件的地區推廣農業生產責任制
E、采取從互助組到初級合作社到高級合作社的逐步過渡形式()
在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列寧的合作化理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合作化理論。其主要經驗有:
(1)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逐步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
(2)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了由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社這樣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制。
(2004年第9題,單項選擇題)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建立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屬于
A、新民主主義性質B、社會主義萌芽性質
C、半社會主義性質D、社會主義性質()
(3)在合作化的過程中,貫徹了正確的階級路線,即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對富農采取從限制到逐步消滅的政策,把對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把消滅剝削階級同改造富農分子結合起來,從而團結了廣大的農民,共同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而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為國家工業化積累了資金,使五億多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2.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同時,對于廣泛存在于我國城鄉的個體手工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其主要經驗有:
(1)改造的辦法也是經過合作化的道路,把手工業勞動者的個人所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2)實行“積極引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說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使手工業者自愿地逐漸組織起來;采取的形式,是從供銷合作小組到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由低級到高級,變手工業個體所有制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和平贖買的設想,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其內容有:
(1)嚴格區分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的界限,對民族資本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使我國和平地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1993年理科第13題,單項選擇題)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所采取的政策是
A、限制B、征用C、沒收D、贖買()
(2)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采取由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由初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方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
(1997年理科第18題,多項選擇題)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創造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具體形式有
A、加工訂貨B、統購包銷C、經銷代銷
D、租賃承包E、公私合營()
(2002年理科第9題,單項選擇題)中國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在利潤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A、統籌兼顧B、勞資兩利
C、公私兼顧D、四馬分肥()
“四馬分肥”指企業的利潤,按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方面進行分配。
(3)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與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他們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由于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政策的實現,在我國已經基本上消滅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資產階級,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4)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和列寧提出但沒有做到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國家資本主義的學說,在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是一個創舉,也是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有利于發揮私營工商業在國計民生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爭取和團結民族資產階級,有利于團結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民主人士,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有利于發揮民族資產階級中大多數人的知識、才能、技術專長和管理經驗,也有利于爭取和團結那些原來同資產階級相聯系的知識分子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采取贖買的方式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和平改造的原因
首先,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
其次,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長期保持著統一戰線的關系,這就為將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的矛盾轉化為非對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提供了前提。
再次,我國已經有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并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就造成了私人資本主義在政治上、經濟上對社會主義的依賴。再加上當時國家對糧食和工業原料的統購統銷,以及資本主義企業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的監督等因素,這樣,就使私人資本主義企業只能接受社會主義改造。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這是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明確要求。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變革不適應工業化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是圍繞著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進行的;引導個體農民、個體手工業者走集體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目的都是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要求,更好地發展生產力。實踐證明,黨堅持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并舉的方針,對于在深刻的社會變革中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生產力發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動社會進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采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都采取了區別對象,用不同的辦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中國的這場巨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破壞,而且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堅持用和平的辦法,保證了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和平改造解決了諸如實現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和平過渡與消滅剝削制度這類通常難以解決的矛盾問題。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在長期間遺留了一些問題。但是,不能因為出現這些失誤而否定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