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楚 四川大學杰出教授。1940年7月出生,我國著名的敦煌學家、文獻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史家,國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現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所長。他的研究領域以敦煌學為核心,涵蓋了語言學、文學、文獻學和佛學等諸多方面,其中對于敦煌俗文學的研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出版《敦煌文學叢考》、《敦煌變文選注》、《王梵志詩校注》、《敦煌詩歌導論》、《敦煌歌辭總編匡補》、《著名中年語言學家選集。項楚卷》、《柱馬屋存稿》等專著多種,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敦煌變文字義析疑》等系列論文獲中國社科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一等獎,《敦煌文學叢考》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王梵志詩校注》獲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寒山詩注》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他具有深厚的國學根柢,熟讀佛藏和四部典籍,精于校勘考據,擅長融會貫通,在研究中熔語言、文學、宗教于一爐,形成了獨具的治學特色,他對敦煌學的研究折服了自詡"敦煌學在外國"的外國學者,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卿希泰 1928年生,四川三臺縣人。1949年5月參加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革命青年組織“中國火星社”,并任四川大學分社社長。解放初,曾參加接管川大的工作。1951年四川大學法律系本科畢業。1954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生畢業。1959年曾負責創建四川大學哲學系,并任該系黨總支書記、副系主任、副教授。1980年負責創建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并任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社科基金宗教學科規劃評審組副組長,首屆全國高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四川省首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現任四川大學文科杰出(資深)教授,國家“985工程二期四川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創新基地”首席科學家,宗教研究所名譽所長,全國首批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四川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宗教學會顧問,CSSCI和中文核心刊物《宗教學研究》主編;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主編;《儒釋道博士論文叢書》主編,該叢書到2007年為止已出版了七十卷;《中國宗教與中國社會》系列叢書主編,現已出版十多卷。曾為國家培養了數十名碩士生和博士生(包括部分港、臺生),還為日、美等國培養了數十名留學生和高級進修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先后被評為四川省優秀教師,四川省優秀博士生導師,成都市勞動模范,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
他是世界知名的道教研究的權威學者,從全國“六五”規劃起直到現在的“十一五”規劃,均一直承擔著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他先后編著出版了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有關道教文化的學術著作共17種24冊,約700余萬字,這些著作不僅在大陸正式出版,而且其《中國道教史》等8種12冊已在臺灣出版,有的還被美國教授譯成英文已在美國出版。此外,還在國內外各種學術刊物發表有著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百余篇。
他所編著出版的許多學術著作,均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曾先后榮獲國家級和部省級的優秀科研成果的各種獎勵13次,其中僅一等獎即有6次,二等獎5次。如《中國道教思想史綱》(三卷),先后榮獲四川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國家教委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該書被國內外同行學者公認為是“第一部系統研究道家思想史的著作”(日本東京大學蜂屋邦夫教授評語),“第一部填補空白的開創性力作”,“探前人所未究,發別人所未發”(東北大學劉國梁教授評語)。四卷本的《中國道教史》,被以任繼愈教授為組長的結題鑒定小組的專家們評為它“是一部劃時代的傳世之作”,“代表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道教學術研究的輝煌成果和最高學術水平。”“在國內外學術界中已經發生了相當影響。”此書亦分別榮獲四川省政府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和教育部第二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以及第三屆國家優秀圖書獎,國家新聞出版署主管的《中華讀書報》稱這是“體現中國圖書最高水平”的國家優秀圖書最高獎,而且該書是本屆哲學類全國唯一的獲獎著作。1999年9月又獲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胡錦濤親臨頒獎)。
他不僅是國內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權威學者,被同行學者稱之為“泰斗”,尊他為“大師”;同時也是道教文化研究的“世界權威學者”,在國際學術界亦同樣享有很高盛譽。日本著名學者中村璋八教授1997年在日本舉行的“中國人與道教”的國際學術會議開幕式報告中稱:“卿希泰教授是道教研究的世界權威學者”。法國著名學者施舟仁教授也同時在會上指出:“如果沒有卿希泰教授的貢獻,中國的道教研究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巨大成就。”
游志勝 四川大學杰出教授。1945年9月生,四川成都人。1968年四川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從事電子技術工作;1978至1981年為四川大學無線電系碩士生,1981—1983年在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計算機系作訪問學者。1983年起在四川大學計算機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現為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國防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教育部現代交通管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模式識別、圖象處理、信息融合及其在空中管制和地面智能交通系統的應用。主持國家和軍隊有關重大項目二十余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二項,省部級一等獎四項,對我國民航、軍航空管系統現代化作出重要貢獻,被中國民航總局聘為特聘專家,國務院中央軍委國家空管委辦公室評為“全國空管先進個人”。游志勝是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全國優秀留學歸國人員、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先進工作者,并擔任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會副理事長。
羅志田 暫無簡歷
曹順慶 見“長江學者”
鐘本和 四川大學杰出教授。1937年11月出生,四川達州人。現任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她長期從事磷復肥、磷化工教學科研工作。負責完成的“料漿法制磷銨”新工藝,創造性地解決了我國大量中品位磷礦長期不能生產高效復肥磷銨的難題,成為該領域的開拓者。經過20余年的研究和攻關,完成了該工藝的基礎研究、模試、中試、3萬噸/年工試和裝置技術國產化、大型化,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20-30萬噸/年裝置的成套先進技術。成為我國高濃度磷復肥生產的主導技術路線。被原國家計委列為“六五”以來我國科技戰線的八大成果之一[計科1988(570)號文]。主持完成的“6萬噸/年料漿法磷銨”,被國家計委列為全國八五攻關突出的五項重大成果之一;主持的15萬噸/年多項關鍵技術的“九五”攻關;獲得重大經濟效益。2007年產量達900余萬噸,占磷銨總產量60%以上。在上述領域獲多項重大科技成果,以第1排名;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2等獎;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部,省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還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多項獎勵。此外,1999完成的生活垃圾制有機復合磷肥“10萬噸/年的工業性試驗”,獲200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自2002年后又完成低能耗,低成本制高純度磷酸的“1萬噸/年,5萬噸/年“濕法磷酸凈化”中試,工試裝置,并在全國推廣。對推動磷化工行業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換代將發揮重要作用。 獲六五、七五、八五國家科技攻關獎。為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四川省委、省政府科技重獎;首屆“億利達”科技獎,獲四川大學“五糧液校企合作貢獻獎”,獲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科技獎,省,市勞動模范,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合作出版專著4本,在國內外主要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并獲多項發明專利。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磷肥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磷肥專家組副組長;硫酸協會理事;全國化工硫酸和磷肥設計中心理事;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業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