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四川大學特聘院士

    http://www.wwwfh2222.com   2009年12月25日18:46  四川大學新聞網

      四川大學特聘院士

      何德全(特聘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1933年生,在國家安全部從事信息技術與信息安全領域研究,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0項。

      沈昌祥(特聘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進行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性研究和開發,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20多項,在信息保密和網絡安全等多項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十幾項。著有《實時系統軟件設計初步》專著。在國內外發表有影響論文20余篇。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仲義(特聘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工作,曾創造性地解決本專業領域關鍵性技術課題和重大技術難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現為總參謀部第三部研究員。

      劉寶珺(特聘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沉積地質學家。1931年出生,1956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巖石學專業研究生班。從事教學及科研40余年,在沉積學、地理學、全球變化等方面是我國先驅者及學術帶頭人,公開發表中英文論文百余篇,專著15部,其學術觀點被廣泛引用,在國外有一定影響。主編過我國第一部沉積學及巖相古地理學專業教材(統編教材),其成果多次獲國家、部省級獎勵,1986年被選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9年獲第一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996年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獲斯潘迪亞洛夫獎(100年來第二十位、我國第一位獲獎者),1997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研究方向:巖石學、沉積學、礦床學。

      馬志明(特聘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成都人。1978年畢業于重慶師范學院數學系。198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數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數學博士學位。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概率論與隨機分析方面的研究,在狄氏型與馬氏過程、維納空間容度理論、Feynman-Kac半群、薛定鍔方程、隨機線性泛函、無處Radon光滑測度環空間的對數Sobolev不等式等研究中獲多項國際領先的或國際先進的成果。突破“局部緊”及“正則”兩大限制所提出的擬正則狄氏型新數學框架,解決了該領域存在20年之久的難題,是研究奇異問題與無窮維問題的有力數學工具并已在許多領域得到日益增長的應用。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段鎮基(特聘院士)(去世)  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輕工業部皮革工業科學研究所(現名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從事皮革及其化工材料的研制工作,其中有“提高山羊皮革質量的研究”獲1987年科技進步一等獎,“PAT助鞣劑”獲1986年全國發明展金牌獎,“豬苯胺革生產工藝的研究”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豬高檔底革的研究”獲部級二等獎,“黃牛軟面革的研究”獲省級三等獎,“頂層涂飾材料的研究”、“結合鞣面革噴染及其材料的研究”獲部級三等獎,并發表相關的論文40余篇。由于研制工作頗有成效,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六五”攻關先進個人獎, 1986年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4年被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特聘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第四軍醫大學全軍消化病研究所所長,1978年畢業于第三軍醫大學軍醫系。承擔國家“973”、“863”等攻關項目的課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及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課題,發表論文181篇,其中英文40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擔任中華醫學會理事等全國性學術職務12個,其中包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學科評議組組長、國家新藥審評委員會委員、中華內科學會常委等,擔任21本專業雜志編委,11種雜志的副主編。

      經福謙(特聘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原籍江蘇淮陰,生于江蘇南京。195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科技委顧問。現任武漢理工大學理學院名譽院長、西南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和西南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在爆炸力學領域,在內爆動力學模型實驗設計技術研究中提出了“嚴重稀疏范圍”和信號保護通道設計的“絕對保護”概念。在高壓物理領域,為地下核爆條件下超高 壓物態方程測量解決了關鍵性技術,提供了大量有關材料的高壓物性和高壓物態方程數據,負責建成了國內一流水平的沖擊波物理與爆轟物理實驗室。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金鑒明(特聘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932年生。環境生態學專家。浙江省杭州人。1955年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1960年畢業于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研究員。在環境工程學科領域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富有創造性的成就。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物種移地、就地保護工程和自然保護區設計、建設工程等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在生態定量化的研究和應用、廣西花坪銀杉自然保護區定位站研究和遼寧蛇島保護區的建設、糜鹿回歸大自然的遺傳生態工程的設計等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其成果具有開創性、創導性。應用性和操作性。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志鏜(特聘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1951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從事有機硅化合物和有機硅高分子的研究。60年代起從事酚醛樹脂、環氧樹脂等增強塑料及耐高溫高分子的研究,為防熱材料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交聯型聚酰亞胺和合成三嗪交聯的新型耐高溫高分子上都有創新。80年代起進行雜環化學的研究,系統研究雜環烯酮縮胺的合成及反應,合成了1000個以上的新雜環化合物,與國內外有關研究單位協作進行生物活性試驗,以篩選藥物及農藥。其后又開展杯芳烴化學的研究,在合成和包合性能等方面皆取得有意義的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白以龍(特聘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1940年12月22日生,1963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他突破國際慣用的最大應力經驗描述,建立了關于熱塑剪切模型方程及變形局部演化等一系列新結論,被稱之為“白模型”、“白判據”。創立了亞微秒尖力脈沖技術;建立了微損傷的非平衡統計演化的理論和實驗基礎,取得了突出成果。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主任等職。主要研究方向為:統計細觀損傷力學和變形損傷局部化;材料的細-微觀結構和宏觀力學性能;固體的沖擊動力學;復雜現象的不確定性和預測。

      劉盛綱(特聘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1955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四川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曾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劉院士在電子回旋脈塞、自由電子激光與高功率微波、微波電子學及微波等離子體電子學、生物電子學等領域作出了開創性、奠基性的工作,是我國該領域的先驅者。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四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9年度陳嘉庚信息科學獎等。2001年榮獲國家高科技863突出個人貢獻獎。2003年,國際K. J. BUTTON獎獲得者。

      魏復盛(特聘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化學、環境監測專家。1938年11月生,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1985年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作,曾任副站長、總工程師、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付理事長,全國環境監測專業委員會主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1985年領導和組織了全國監測分析方法的研究、驗證和統一及標準化工作。負責組織并承擔國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關課題,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負責承擔了多項中美科技合作課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獲部級科技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編著或組織編寫的專著十余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7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化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污染與健康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已有 _COUNT_位網友發表評論  
    登錄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