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ogcim"></strike>
  • <strike id="ogcim"><input id="ogcim"></input></strike>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影像傳奇!記數碼相機產品風雨十載

    http://www.wwwfh2222.com   2009年07月14日11:30  

    【IT168 評論】翻開數碼相機產品發展的歷史就如同觀看一場別開生面的故事會,其中各大廠家的興衰成敗、層出不窮的先進技術、曾經轟動一時的神兵利器、以及眾多鮮為人知的事件無不引人入勝,而作為一名資深的攝影愛好者,這些都是你應該了解的。

    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1975年)
     
    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出自柯達之手(1975年,這還僅是個原形,沒有實用價值),第一臺針對民用的數碼相機索尼的MABIKA(1981年,盡管最終未能上市),而第一臺具有彩色LCD的數碼相機是卡西歐的QV-10(1995年),在經歷了這三個“第一”之后,現代數碼相機的雛形基本完成,而我們的故事正是從群雄逐鹿的1999年說起。

    1999年:尼康D系列數碼單反降生

      1999年5月,尼康發布了其第一臺成熟的DSLR——D1,它擺脫了之前E系列的前衛造型,設計風格回歸到經典的F5機身。這是尼康第一臺成熟的DSLR,也是現今尼康頂級DSLR的原形。

      關于D1的各項參數我們在這里就不過多介紹了,只是關于D1的傳感器有一個有趣的說法。雖然D1傳感器規格為270萬象素,但其實它的總象素為1080萬,據D1的開發者表示,這是為了滿足傳感器高靈敏度和良好信躁比的特性。實在很難想象,早在1999年尼康就已經可以在1080萬像素的龐大數據流下實現5fps的高速連拍了。

      另外,由于尼康D1的傳感器是由攝像機上的傳感器改進而成,因此它采用了NTSC制式的色彩范圍,而由于當時沒有多少數字圖像設備和軟件支持NTSC視頻制式,因此有些用戶會抱怨D1的色彩還原能力不佳。正是由于D1引發的這個問題,人們開始注意到特定的RGB類型對色彩還原的重大影響。

    其他重要機型:

    富士S1 Pro:在發布自身旗艦單反的同時,尼康也沒有忘記合作伙伴,富士借用尼康的F60機身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臺DSLR——S1 Pro。這款產品除了使富士能夠躋身DSLR娛樂部外,同時也向世人初步展現了Super CCD的魅力。

    索尼F505:1999年也是索尼F系列神化開始的時候,F505的機身結構獨樹一幟,它的出現為之后的F505V、熱銷數年的F707、F717以及F828奠定了基礎。

    美能達DiMAGE RD-3000:這款相機最獨特的地方是使用了兩片150萬像素的CCD,并利用影響貼合技術(Image Stitching)將整體成像能力變為270萬像素,雖然這種做法頗具創新意義,但卻是美能達面對自身沒有傳感器這一事實的無奈妥協。而之后的事實也證明,這一技術沒有市場,因此很快便被廢棄。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0年:光學防抖DC與第一臺全畫幅DSLR誕生

      世界上第一臺135規格的全畫幅數碼單反是由康太時在2000年打造的N-Digital,這臺DSLR以康太時N1為原形,核心是來自飛利浦的629萬像素全畫幅CCD。除了可以使用康太時N系列全部鏡頭外,N-Digital也能夠通過轉接環使用645鏡頭,同時,該機的感光度范圍達到了ISO50-1600,快門速度更達到32-1/8000秒。N-Digital的發布另康太時贏得了業界極高的關注與喝彩,人們紛紛推測康太時將以N-Digital成為數碼時代的新巨人,但誰也沒想到,N-Digital竟成為一個可憐的難產兒。

      根據民間的傳言,N-Digital的難產主要是因為那塊飛利浦的全畫幅傳感器,一種說法是該傳感器的良品率太低,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使得康太時遲遲不敢將N-Digital推向市場;另一種說法是,早期傳感器微透鏡的設計使得全畫幅傳感器周邊的暗角及畫質低下,康太時為此費盡周折。

      不管到底是因為什么,總之在N-Digital發布半年之后的2001年2月,康太時就首先宣布將暫停N-Digital的上市計劃,同年11月又第二次宣布N-Digital延期發售,直到2002年5月,N-Digital才正式上市,但此時佳能已經推出了同為600萬像素的EOS D60,而尼康也已經推出了D100,而且僅僅4個月后,佳能EOS 1Ds以及柯達的DCS-14n便在PhotoKina上正式發布,N-Digital完全喪失了技術優勢與先機,之后業界對N-Digital的評價是“一個昂貴的失敗”。

    其他重要機型:

    奧林巴斯—C2100UZ:與全畫幅傳感器幾乎同樣重要的事件是光學防抖技術在數碼相機上的應用。2000年6月,奧林巴斯發布了第一臺擁有光學防抖功能的數碼相機——C2100UZ,這臺相機的鏡頭當中具有類似佳能IS的防抖功能,這是數碼相機產品邁向光學防抖的第一步。

    賓得MZ-D(也就是現在所說的K-1):MZ-D與N-Digital命運相近,它是賓得緊隨康太時N-Digital之后發布的全畫幅DSLR,估計是由于碰到了和N-Digital一樣的問題,MZ-D在2001年5月也宣告暫定發售計劃,并且在N-Digital第二次宣布延期上市之前的2001年10月確定終止開發。

    佳能EOS D30這是佳能采用自有CMOS傳感器的DSLR,從此之后,佳能走上了全面自主研發的道路,逐漸與競爭對手拉開了差距。

    佳能G1:這臺相機可以被認為是當代高性能便攜DC的鼻祖,G1推出之后,幾乎所有競爭對手的同類機型均以G1作為參照,其經典程度有目共睹。而從G1到G10,G系列也成為除EOS之外佳能最成功的產品。

    理光RDC-i700這是第一臺可以上網的DC,支持當時的日本電信網絡,而且為突出網絡功能還采用了大型3.5英寸觸控式LCD。與這臺相機相比,之后的Wi-Fi以及GPS功能只不過是在技術大環境下作出的應有改進而已。

    富士FinePix 40i:這是第一臺具有MP3功能的數碼相機,它的出現為未來數碼相機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的出路——多媒體。

    其他重要事件:

    徠卡結束了與富士的合作:其實,在于松下合作之前,徠卡在數碼相機領域的合作伙伴是富士,兩者從1998年開始共合作推出了Leica Digilux、Leica Digilux Zoom以及Leica Digilux 4.3三款產品。不過也許是因為徠卡覺得富士的產品風格與自身差異實在太大,因此在2000年推出Digilux 4.3之后便終止了與富士的合作。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1年:徠卡牽手松下,LUMIX系列面世

      在結束了與富士的姻緣之后,徠卡又將橄欖枝伸向了在消費類電子產品市場更具號召力的松下。2001年,松下以兩臺數碼相機打開了DC市場的大門,這就是LUMIX DMC-F7和名噪一時的LUMIX DMC-LC5


    LC5

      松下LC5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其所搭載的徠卡DC VARIO-SUMMICRON f/2-2.5/7-21 mm ASPH鏡頭,該鏡頭的35mm等效焦距為33-100mm,最近對焦距離只有6cm,并且令人難以置信的提供了F2.0-2.5的最大光圈。如此強悍的鏡頭對于當時的數碼相機產品而言絕對是前無古人,而其價值對于任何一個了解攝影的用戶來說也都是顯而易見。

    Digilux 1

      徠卡鏡頭幫助松下迅速確立了自己在數碼相機市場的地位,而對于徠卡而言,LC5的機身設計也非常復合其口味。于是在2002年,徠卡借助LC5的機身推出了全新的Digilux 1。相對于過去與富士合作的產品,Digilux 1在外觀設計上讓人眼前一亮,從此徠卡數碼相機也走向了新生(可以價格還是讓人難以接受)。

    其他重要機型:

    佳能EOS 1D:佳能第二臺完全自主研發的DSLR,而是其首臺頂級DSLR。它使用了佳能EOS 1V的機身,確立了佳能頂級數碼單反的雛形。

    尼康D1X/D1H:從2001年開始,尼康將其頂級DSLR劃分為兩個系列,并且一直持續到今天。X代表更高的像素,而H代表更高的連拍速度。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2年:潛望鏡式鏡頭現身

      美能達在2002年創造了全球第一款潛望鏡式鏡頭,并將之運用在DiMAGE X數碼相機上,而由于這支創新結構的鏡頭,DiMAGE X也一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小、最輕、最薄的數碼相機,并一舉奪得了日本相機大獎特別獎、歐洲TIPA大獎最佳設計獎以及歐洲ELSA大獎最佳輕便數碼相機三項大獎。

      DiMAGE X的潛望鏡式鏡頭鏡片排列方式與一般相機鏡頭有很大不同,其鏡頭是由位于機身一側的多枚鏡片自上而下排列而成,而作為核心的CCD則位于鏡片最下面的機身底部。與傳統前后排列鏡片的數碼相機相比,潛望鏡式鏡頭的獨特設計無疑可以大幅縮小對機身厚度的要求,而且這種鏡頭還是純粹的內變焦、內對焦結構,因此鏡頭永遠不會伸出機身。

      自DiMAGE X之后,無數廠家都加入到潛望鏡式鏡頭的行列,而數碼相機的厚度也在潛望鏡式鏡頭的支持下一次次突破極限。可以說,美能達潛望鏡式鏡頭的出現為未來輕薄數碼相機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對卡片式DC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其他重要機型:

    松下FZ1:這又是一款充分體現出徠卡鏡頭實力的產品,它是第一臺采用了F2.8恒定光圈鏡頭的DC。這一經典鏡頭從FZ1開始,經過FZ2、FZ10和FZ20共四代之后宣告終結。從FZ20發布的2004年直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使用F2.8恒定光圈鏡頭的數碼相機。

    適馬SD9這是適馬第一臺DSLR,也是第一臺采用X3傳感器的DSLR。Foveon X3傳感器上的感光像素被分為三層,每一層用于接收不同的色彩(紅、藍、綠)。基于這一原理,傳感器上的單個感光原件(分為三層)尺寸要比傳統CCD或者CMOS大得多,而整個傳感器的尺寸又可以做得很小,因此其在減少功耗上具有明顯優勢,并且可以獲得非常逼真的色彩表現以及非常高的動態范圍。不過,分層結構也導致Foveon X3在低光照條件下表現不佳,噪聲相比傳統的CCD和CMOS都有一定差距。

    柯達DCS Pro-14n:這是第一臺采用尼康F卡口的全畫幅DSLR,它以尼康F80機身為作為基礎,使用1398萬像素的全畫幅CMOS傳感器,它的面世同時引發了無數攝影愛好者對尼康全畫幅DSLR長達6年的強烈呼聲。

    奧林巴斯C5050:歷史上擁有F1.8最大光圈的數碼相機誕生在2002年,這就是奧林巴斯的C5050,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一臺消費類數碼相機能夠在最大光圈這個參數上超越C5050。

    佳能EOS 1Ds佳能首臺全畫幅DSLR,擁有1140萬像素的全畫幅CMOS傳感器,完全自主研發,它的出現為佳能在之后5年內稱霸全畫幅DSLR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他重要事件:

    三星進軍數碼相機市場:2002年,韓國三星公司宣告進軍DC市場,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臺數碼相機——Digimax 130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3年:CCD防抖技術出現

      2003年7月,繼柯尼卡與美能達宣布合并之后半年,柯美公司發布的新一代旗艦數碼相機A1向世人展現了一項震撼業界的技術——即CCD防抖技術,柯美稱之為“AS”。

      AS的原理是通過CCD傳感器針對相機的晃動進行位移,從而補償相機抖動的影響。雖然發生位移的部件不同,但是CCD防抖和鏡組防抖(以尼康VR和佳能IS為代表)在原理上是一樣的,它們都是通過改變光線照射到CCD傳感器上的位置來發揮作用的。

      正是因為CCD防抖和鏡組防抖在效果上沒有太大差別,因此當AS技術首次出現時并沒有引發太大關注,直到柯美推出具有相同技術的α-7D之后,AS的價值才顯現出來(當CCD防抖技術運用在DSLR上時,它能令所有安裝其上的鏡頭變為防抖鏡頭)。

    其他重要機型:

    佳能EOS 300D:這是首臺售價在萬元以內的DSLR,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DSLR普及的進程。

    奧林巴斯E-1第一臺以4/3系統為基礎設計的、完全數碼化的DSLR,它也是世界上第一臺具有超聲波除塵功能的DSLR。

    索尼T1:索尼近代卡片DC的始祖,它的出現奠定了索尼在小型DC領域的王者地位,并為同期其他品牌小型DC樹立了標尺。

    佳能A70:這是歷史上最成功的低價全手動DC,在數碼相機價格高居不下的背景下,A70的出現拯救了一大批喜愛攝影、但囊中羞澀的色友。而在這一批用戶的支持下,佳能的品牌號召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其他重要事件:

    柯美的成立:2003年1月,柯尼卡與美能達宣布合并,2月開始使用合并后全新的公司標識和名稱——柯尼卡美能達。隨后,在經過5月份股份交換合同的簽定、6月份股東大會上對股份交換合同的表決認可、8月5日通過交換股份方式實施了經營合并、10月1日實施了集團內事業的整合后,日本柯尼卡株式會社和美能達株式會社的合并重組終于塵埃落定。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4年:全球第一臺數碼旁軸

      盡管徠卡是旁軸相機的締造者,但世界上第一臺數碼旁軸卻出自愛普生之手,這就是R-D1。該機由愛普生和確善能合作開發,使用了福倫達經典的BESSA R機身,可以使用徠卡L卡口和M卡口鏡頭,而正是由于R-D1卡口能夠使用眾多經典鏡頭的特性,令無數色友對其趨之若鶩。

      不過,盡管R-D1的出現在攝影愛好者中引發了極大的反響,但僅從技術角度而言,R-D1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它只不過是將傳統的旁軸相機轉化為數碼旁軸而已,而且對于一款售價將近3萬元的數碼相機來說,其所采用的核心竟然與尼康賓得以及柯美的中低端DSLR相同(由索尼提供的600萬像素APS-C畫幅CCD),這不得不令人感覺R-D1有點搶錢的味道。

    其他重要機型:

    柯美α-7D:雖然A1的CCD防抖技術在2003年發布時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這一技術搬到DSLR上可就大不一樣了。作為全球第一臺具有CCD防抖功能的DSLR,α-7D能夠將所有鏡頭轉變為防抖鏡頭的特性在業界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并且從α-7D之后,除了原本具有鏡頭防抖技術的佳能尼康之外,幾乎所有的DSLR廠家均擁有了CCD防抖技術。作為DSLR機身防抖的開山之作,α-7D對近代DSLR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指導作用,其在DSLR發展歷史當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富士S3 PRO:這是第一款具有LCD取景功能的數碼單反,但由于其只能支持30秒的黑白影像取景,而且在取景時不能釋放快門,因此該功能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視。

    其他重要事件:

    東芝退出DC市場:2004年11月11日,東芝正式宣布全面停止數碼相機方面的業務,相關部門的職員也開始解雇。其實,東芝公司早在04年3月份就十分低調地停止了數碼相機的生產。

    2005年:尼康推出面部識別技術

      尼康公司在2005年推出的CoolPix 7900是全球第一款具有面部識別功能的數碼相機,它能夠自動監測人物面部并進行自動對焦,對于連對焦是什么都不明白的用戶比較有用。不過,盡管這一技術聽上去非常先進,噱頭十足,但實際測試表明CoolPix 7900的面部識別功能還不完善,主要問題在于識別率不高。

      同時令人遺憾的是,面對CoolPix 7900面部識別功能的不佳表現,尼康沒有選擇加大力度繼續完善面部識別功能而是選擇了放棄,直到富士公司在2006年推出比較完善的、頗具實用價值的面部識別機型之后,尼康才又跳出來表明自己才是面部識別技術的發明者。

      如今,面部識別技術在數碼相機市場可謂是全面開花,就連幾百元的三線DC、甚至是手機都開始提供面部識別技術。而事實也證明,這一成本低廉、同時對入門用戶又切實有效的傻瓜功能的確是一項成功的發明。

    其他重要機型:

    瑪米亞ZD:這是第一臺完全數碼化、并且實現量產的中畫幅DSLR,它并非以膠片機身配合數碼后背組合而成的數碼中畫幅系統。

    佳能EOS 5D這是第一臺售價在3萬元以下的全畫幅DSLR,它的出現引發了更多中高級用戶對全畫幅DSLR的憧憬,培養了眾多全畫幅DSLR的潛在用戶。

    索尼T7:T7是2005年發布,并且到目前為止全球最薄的數碼相機,其最薄處只有9.8mm,最厚的地方為1.48,雖然明基后來也出過一款1.47厚的卡片,但那幾乎就是平均厚度,最薄的地方根本沒法跟T7相比。

    尼康D200D100發布之后3年,尼康首款中端DSLR,它的出色設計使佳能同期的同級產品黯然失色,廣大尼康粉絲重新樹立起對尼康的信心,并且之后的D300D700也均以D200為基礎開發。

    其他重要事件:

    京瓷/康太時退出影像市場:2005年3月3日,京瓷宣布退出膠片和數碼相機行業,2005年夏季將停止生產所有機型,而且不再研發新機種。一個月后,隸屬于京瓷的康太時也在4月12日宣布將在2005年9月正式關閉,一個曾經俯視尼康、佳能的頂級品牌就這樣成為了歷史。

    三星進軍DSLR市場:通過與賓得公司的合作,三星成功進軍DSLR市場,首臺數碼單反是以賓得*ist DS2為原形的GX-1S

    索尼CCD質量門:2005年10月,由于發現在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期間生產的成像元器件存在故障,索尼公司引發了一場席卷全行業的質量危機(因為幾乎所有的數碼相機廠家旗下都有采用了索尼CCD的數碼相機)。這場危機的影響之大、波及面之廣令人吃驚,其余波甚至在未來幾年內都未能消除。

    索尼宣布與柯美合作開發DSLR:2005年,索尼宣布將與柯尼卡美能達合作開發DSLR產品,索尼將借助柯美在DSLR領域的先進技術進軍數碼單反市場,而柯美將能夠得到索尼在傳感器以及諸多電子技術上的支持。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原本是一個合作項目,在半年后卻變為了收購。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6年:Live View液晶取景技術誕生

      奧林巴斯在2006年發布的E-330是第一款搭載了具有實用價值的LCD取景功能的數碼單反相機(此前在富士S3 PRO上出現的LCD取景功能幾乎沒有實用價值),它采用兩塊傳感器,一塊用于成像,另一塊用于LCD取景,通過控制反光板可以將進入鏡頭的光線投射到任意一塊傳感器上。這樣,E-330就可以在傳統的取景方式之外又獲得了液晶取景的能力。

      E-330創新的設計使得DSLR首次具有了較為實用的Live View功能,但由于AF系統沒有改變,因此在LCD取景模式下E-330需要降下反光板以使E-330實現自動對焦功能,而當對焦結束后又要抬起反光板以保持LCD取景狀態,這顯然嚴重影響了拍攝的效率。

    其他重要機型:

    柯達V570這是第一臺采用雙鏡頭、雙CCD的數碼相機(雖然以前也有過雙鏡頭設計的產品,但它們都號稱是DC、DV的結合產品,不能算是純粹的數碼相機),通過這一獨特的結構性創新,V570實現了23mm廣角視野,不過這個怪異的設計并沒有被其他廠家廣泛采用,就連柯達自己最后也放棄了這一設計。

    徠卡M8借助柯達的APS-H畫幅傳感器,徠卡終于發布了擁有純正血統的數碼旁軸,但可惜沒有低通濾鏡的設計隨后便給M8帶來了麻煩,首先是條紋干擾,隨后是畫面邊緣的鬼影以及對紅外線太過敏感的問題,盡管條紋干擾以及邊緣鬼影通過之后的固件升級以及免費調整得到了解決,但對紅外線太過敏感的問題則只能通過加裝IR濾鏡才能解決。

    適馬DP1這是第一臺具有大尺寸傳感器的緊湊型數碼相機,它的出現大幅推高了人們對高性能便攜DC的期望。

    尼康D402006年尼康推出了全新的入門級DSLR——D40,該機的開發完全以簡化功能、降低成本為目標,并且在隨后直接導致了新一輪入門級DSLR市場的激烈競爭。

    其他重要事件:

    柯美退出相機市場,索尼接手柯美單反事業:2006年1月,柯美宣布停止生產所有型號相機,并表示將于2006年3月末結束照相機事業及照片事業。同時,柯美將向索尼轉讓部分單反相機資產以及α品牌,今后α系列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均由索尼接手。同年7月,索尼第一臺DSLR——α100面世,它幾乎完全照抄柯美的α-5D,盡管市場表現不盡人意,但索尼卻終于實現了進軍DSLR市場的宿愿。

    柯達相機生產外包偉創立:2006年8月1日,柯達宣布分拆其全部數碼相機制造所需的業務給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根據協議,被分拆的業務包括裝配、生產和測試業務。偉創力還將管理柯達數碼相機的運營和物流服務。簡單地說,柯達將保留數碼相機業務中的高端研發和終端銷售,制造和物流等事宜將分包給偉創力。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2007年:尼康D3打破全幅壟斷

      2007年對于尼康用戶以及整個DSLR市場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尼康終于以一臺D3結束了自己沒有全畫幅DSLR的歷史,并且也終于打破了佳能在全畫幅DSLR市場長達5年的壟斷。

      事實證明,D3是一款非常優秀的產品,盡管1200萬像素的傳感器并不突出,但8.45微米的單像素尺寸、全新的微透鏡設計以及EXPEED影像處理概念所催生的優異畫質表現卻令人吃驚。加之9fps的高速連拍、51點AF系統、3D彩色追蹤系統等全新的設計,D3可說是一舉登上了135規格DSLR設計的巔峰。

      不過,與稍早發布的佳能EOS 1Ds MARK III相比,D3在像素上畢竟相差了一倍,對于以最終輸出為首要考量因素的專業人士而言,EOS 1Ds MARK III依然是最佳選擇,D3似乎只能對EOS 1D MARK III形成威脅。

    其他重要機型:

    佳能EOS 1Ds MARK III:這是全球第一款成像能力超越2000萬像素的135規格數碼相機,它的出現再次證明了佳能在CMOS傳感器上的研發能力,所有的競爭對手在EOS 1Ds MARK III面前均安然失色。可惜,這臺機皇后來也遭遇了和EOS 1D MARK III相同的問題(下面介紹)。

    卡西歐F1:這是全球第一臺具有全高清視頻拍攝能力的消費類DC,它采用由索尼開發的超高速CMOS傳感器,除了可以在全像素下進行60fps的高速連拍外,還能記錄FULL HD視頻。并且如果愿意放棄像素,它還能在336X96的分辨率下實現最高1200fps的超高速連拍。

    其他重要事件:

    佳能EOS 1D MARK III出現對焦BUG:EOS 1D MARK III一經推出便以驚人的10fps連拍特性贏得了一片喝彩,但沒想到它在上市不久后變被淹沒在AF系統故障的負面之中。由于該機反光板上的對焦反光鏡在高速連拍時會因為溫度上升而產生機械精度下降的問題,佳能公司不得不采取更換硬件的方式來加以解決,而且問題似乎還不止對焦反光鏡這么簡單,之后佳能公司還針對EOS 1D MARK III的AF系統問題發布了多款固件程序,甚至到2008年還依然在不斷對其進行完善(同樣的問題之后也波及到了EOS 1Ds MARK III,而AF系統的BUG對于一款專業DSLR而言無疑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惠普正式告別DC市場:2007年11月7日,在退出亞太DC市場2年后惠普公司終于全面放棄了數碼相機業務,又一家老牌的數碼相機品牌宣告終結。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本產品推薦經銷商 北京綠光盈網科技有限公司 電話垂詢:(010)62607282 .13241974758

     

    2008年:第一臺可拍攝視頻DSLR出現

      在理光推出全球第一款帶有攝像功能的數碼相機——RDC-1之后的第14年,視頻拍攝功能終于被尼康嫁接到了DSLR產品上(D90)。盡管就技術本身而言,這其實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尼康的這一做法卻在之后得到了眾多廠家的效仿。

      平心而論,D90除了視頻拍攝功能外相對D80的改變并不大,而且其視頻拍攝功能也并不完善,只能拍攝5分鐘的限制以及不能在拍攝視頻時進行自動對焦的問題使其與消費類DC的視頻拍攝功能在實用性上存在不小的差距。不過,由APS-C畫幅傳感器所帶來的高畫質、淺景深以及DSLR可更換鏡頭等特性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于是在D90之后沒多久,佳能賓得奧林巴斯以及松下等廠家也紛紛加入到了同類產品的研發之中。

    其他重要機型:

    尼康D3X:以D3位基礎,全新的全畫幅傳感器達到了2400萬像素,在成像精度上與EOS 1Ds MARK III處于相同等級,尼康單反終于也站立在了135規格DSLR的頂點。

    佳能EOS 5D MARK II:D90發布剛剛1個月不到,佳能也發布了自己的、具有視頻拍攝功能的DSLR——EOS 5D MARK II。而與D90不同的是,EOS 5D MARK II不但是一款2000萬像素級別、定位高端的全畫幅單反,而且其視頻拍攝能力更是達到了FULL HD的等級。

    索尼α900:這是索尼第一臺全畫幅DSLR,全畫幅DSLR市場從α900開始進入到三國時代。不過,盡管它所采用的傳感器也就是后來提供給尼康D3X使用的那塊,但是在影像處理技術上索尼還是顯得太嫩,α900在畫質表現上還是不能與佳能、尼康相提并論。

    其他重要事件:

    Micro 4/3規范誕生:松下奧林巴斯公司在2008年聯合發布了4/3標準的衍生版本——Micro 4/3,建立該規范的目標是制造全新的、可更換鏡頭的、并且具有高畫質的小型數碼相機。同年,松下便推出了基于這一規范的首臺數碼相機G1,但是由于外觀上與一般消費類DC差別不大、沒有視頻拍攝功能、而且價格高昂,因此未能引起消費者的足夠重視。

    總結:

      十年滄桑,彈指一揮,2009年數碼相機市場的發展再次進入全新紀元。基于Micro 4/3規范的E-P1讓人眼前一亮,引發了人們對未來高性能DC的無限遐想。CMOS傳感器在小型DC上的運用也開始引起廠家的注意,繼卡西歐和佳能之后,理光CX1和索尼HX1的發布再次表現出CMOS特有的優勢。同時,由松下提出的AVCHD Lite視頻拍攝規范開始應用于數碼相機,這使得未來數碼相機的視頻拍攝功能將更加實用。而奧林巴斯的μ Tough 8000則將民用數碼相機對抗嚴酷環境的能力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從單純的像素競爭到幅面之爭,從光學防抖到機身防抖,從鏡頭結構到機身結構,從無線應用到GPS,再從視頻拍攝到超高速連拍……數碼相機產品的進化之路令人贊嘆,而在下一個十年當中它還將為人們講述怎樣精彩的故事?讓我們拭目以待!

    點此發表你的看法>>【已有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本產品推薦經銷商 北京綠光盈網科技有限公司 電話垂詢:(010)62607282 .13241974758


    Powered By Google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已有 _COUNT_位網友發表評論  
    登錄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