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雄關變通途
2012年以來,宣漢縣連續六年獲得全市交通水利建設“甘露杯”,相繼承辦了“全省交通運輸工作現場會”、“全市道路管養工作現場會”,宣漢縣交通運輸局被評為“全國交通運輸先進集體”……

走進宣漢縣交通運輸局,一個個獎牌、獎杯、獎狀映入眼簾,宣漢交通的嶄新面貌猶如一幅壯錦展現在面前。
數據佐證,截至目前,全縣通車里程突破1萬公里,其中村道及以上等級道路5800公里,通組入戶路4885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建制村、貧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組入戶率約67%。前河、中河、后河、洲河通航總里程94.6公里,大小碼頭12個。鐵路通車里程37.5公里,火車站3個(宣漢站、毛壩和石柱槽貨運站)。有客運站場40個,客運企業5家,客運車輛557輛,貨運企業29家……

這是近年來宣漢縣委、縣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改善交通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舍我其誰的擔當和攻堅拔寨的勇氣,奮力實現繁榮美麗新宣漢目標的結晶。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宣漢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山高路陡,峽谷幽深,壁立千仞。
解放前,宣漢縣只有漢渝公路51.7公里穿越大成、雙河、胡家、毛壩四個鄉鎮。解放后,1955年至1956年建成宣雙、宣開路共計56.4公里;1958年至1959年間,修建宣南路、碑廟路75公里。六十年代,宣漢縣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于1964年修建了七里至柏樹、宣漢至魏興、雙河至白沙(宣漢段)、南壩至塔河等共計116.9公里道路,積極尋求對外連通的路徑。七十年代,堅持“先通后暢”的思路,相繼建成南峰路、南樊路、雙馬路等24條353公里,解決了大多數鄉通路問題。至1979年底,全縣擁有公路44條681.9公里,其中:國省道兩條106.2公里,縣道10條307.2公里,鄉道17條188.8公里,專用公路15條79.7公里;三級和四級公路共三條152.2公里,其余都屬于等外級公路或土路;有13個鄉,172個村不通公路。宣漢南行到達州要經過雙河行駛三個多小時,北行到南壩要三個小時,北部山區很大部分群眾未出過山,三分之一的人未見過汽車。改革開放后,宣漢縣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秦巴連片扶貧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大好機遇,持續掀起修路熱潮。八十年代,修建了清老路、黃鳳路等短程路23條255.86公里;九十年代,借力國務院“糧、棉、布”補助方式撥款,修建了普老路、宣東路等短程路23條213.1公里,新建城口至開縣公路23.5公里,改建普光、南壩、天生等場鎮爛路為水泥路3.5公里……
透過宣漢交通的發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宣漢人民為了改變落后的交通面貌,在不屈不撓的抗爭。盡管拼盡全力,路仍像蝸牛一樣在一點點艱難延伸……

通行靠走,落后的交通面貌像大霧一樣籠罩著宣漢,宣漢人民在困境中掙扎……
踏平坎坷成大道
“要致富,先修路”。在克服資金、技術等重重困難下,宣漢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發揚“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發起了一次次交通攻堅戰的集團沖鋒,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時代樂章。
在新建城開公路的過程中,沿線鄉鎮組織民工2300多人,大打路基工程突擊戰。修路民工、區鄉干部自帶糧食,扛著鋤頭上了工地,在大山叢立陡峻的峽谷中,戰天斗地,白天一身汗,晚上男女老少一起睡巖洞、打地鋪,吃玉米、洋芋粗糧,奮戰四個半月,路基工程形成。為了使工地順利進行,時任交通局長李春云一線作戰,親自押運炸藥,因原老路段的擋墻垮塌,運炸藥的車翻下河中,李春云溺水死亡,因公殉職。原雞唱鄉生產隊長錢學安,在運石方填筑路時,不慎木板車連人一起滾下崖,當場犧牲,在外打工的兒子錢光明,回來安葬了父親后,主動向鄉政府請纓,要求上工地繼續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修路任務,送走父親的第二天便上了工地,直至修路完工。經過二十個月浴血奮戰,1997年5月城開路全面竣工。
“十五”時期,宣漢縣連續實施了公路建設三輪大會戰,改造了縣城各進出口要道,實施了“鄉通暢”、“村通達”工程,使全縣通車里程達到4013公里,初步形成“三縱三橫”大骨架。“十一五”期,又相繼開展“會戰07、決戰08、再戰09、大戰10”交通攻堅行動,使全縣通車里程突破500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水泥路,80%的村通水泥路目標,構建形成“三縱七橫”骨架網。“十二五”以來,全縣按照“暢通主干道、打通主動脈、實現大聯網、形象大提升”總體思路,以“暢通新宣漢”建設為抓手,相繼改造宣雙、南上、宣樊、宣清、雙馬、宣七路、普石路等干線公路484公里,大馬力推進縣鄉道改善、村道公路、客運站點、安保設施及渡改橋建設,在全市率先實現100鄉鎮、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基本形成了“一縱一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四縱八橫”國省縣公路等級并聯網。特別是2014年以來,宣漢縣圍繞“以構建鄉鎮場鎮連接高速公路‘一小時’交通圈”總體目標,加速構建“內暢外聯”交通格局,形成了南北有快速通道、東西有高速公路和國省干線的交通網絡。當地群眾到達縣城只需一個半小時,“通行靠走”的局面徹底成為了歷史。
截至目前,全縣通車里程突破1萬公里,其中村道及以上等級道路5800公里,通組入戶路4885公里,實現了100%的鄉鎮、建制村、貧困村通水泥(油)路,通組入戶率約67%。前河、中河、后河、洲河通航總里程94.6公里,大小碼頭12個。鐵路通車里程37.5公里,火車站3個(宣漢站、毛壩和石柱槽貨運站)。有客運站場40個,客運企業5家,客運車輛557輛,貨運企業29家……

康莊道上盡歡顏
交通的飛速變化,讓百萬宣漢人民駛上了脫貧奔康的康莊大道,當地經濟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
“我們是湖南來的客商,準備把這一車脆紅李拉往上海銷售,那一車拉去長沙銷售,后面還有一車準備拉往武漢,現在路修通了很方便,我們的貨車可以直接到產業園里面來拉貨,省去了很多中轉環節,既節約了成本,還能多賺錢。”在宣漢縣廟安鄉八廟村萬畝脆李標準化示范區,一位來自湖南株洲的黃姓客商對筆者欣喜地說道。
據了解,以前的廟安鄉村民種玉米、西瓜、稻田,但由于交通不暢,導致農產品滯留,村民常常苦不堪言。
“現在我們是道路交通四下連,特色農業掙大錢,買房買車不愁錢,外出務工人員都愿回家來過年。今年我的青脆李和脆紅李全賣出去預計可以收入40余萬元,明年我還打算再流轉十幾畝土地種植脆李,把收入再提高百分之二十。”廟安鄉八廟村種植大戶黃孝權信心滿滿。

不僅是廟安鄉因為交通的通暢換了新顏,普石路、天七路等項目的通車,也給沿線鄉鎮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巴山大峽谷快速通道和景區內環線的通車,直接帶動巴山大峽谷片區102個貧困村、9萬余名貧困人口脫貧,輻射帶動周邊21個鄉鎮46萬余人增收致富。“現在縣上開發巴山大峽谷,水泥路修到了藥園,我的云木香、黃柏等藥材一到收獲季節,外地藥商把車開到家門口,僅運費一項我就可以多賺幾萬元錢……”家住海拔2000多米的龍泉土家族鄉“種藥大王”陶化忠說起交通狀況的變化興奮不已。
“未來我們將圍繞‘東出北上”綜合交通樞紐總體目標,聚焦脫貧決勝和基礎短板,以‘四好農村路’建設為抓手,兜底沖刺,加速構建‘內暢外聯’交通格局。”該縣交運局長付光華表示。
(來源:宣漢宣傳部 圖文/張平)
猜你喜歡
- 人氣旺成效顯 四川旅投會旅博會9日收官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7
- 四川人那么愛吃辣 你知道辣椒從哪兒來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5
- 達州市宣漢縣芭蕉鎮新農中心校教師楊友周:讓農村孩子享受幸福教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3
- 七年創建取“真經” 這個科室成達州首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40
- 第二屆四川藝術節 四川“群星獎”決賽在達州開幕
- 評論() | 分享09月09號 11:38
- 進入九月 暑氣漸消 川內這些地兒還能賞花
- 評論() | 分享09月06號 12:11
- 666斤重月餅亮相四川中秋食品博覽會
- 評論() | 分享09月06號 12:10
- 達州一樓盤為銷售停車位偽造公文 銷售公司負責人被拘留
- 評論() | 分享09月06號 12:09
- 《四川24小時》美爆網絡
- 評論() | 分享09月06號 12:06
- 達州唯一 通川區入選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 評論() | 分享09月06號 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