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元藝術品半數出自大陸拍賣行
artnet數據顯示,北美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成交總額較上一年增長了62%。其中佳士得紐約的“藤田美術館之稀世藏珍”專場,在短短一晚創造了2.6億美元的成交額,超過了2016年整個北美地區中國文物藝術品成交總額。
2017年,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率出現明顯下挫,由2011年的69%(接近美國總體藝術品成交率水平——70%)持續降至2017年的47%,首次低于中國大陸的拍賣成交率(48%)。但油畫及中國當代藝術板塊在海外表現強勁,成交率維持在60%。
2017年成交額過億元的38件中國文物藝術品中,18件由中國大陸拍賣行拍出,占比47.4%;其余11件由亞洲拍賣行拍出,8件由北美拍賣行拍出,僅一件出自歐洲拍賣行。過億拍品成交額前三名企業分別為北京保利、佳士得紐約和中國嘉德。

全球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成交額前三名的拍賣行,繼2016年后再次由來自“拍賣重鎮”——北京的企業包攬,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匡時總成交額共占中國文物藝術品在全球范圍內拍賣總成交額的32.1%,頭部效應顯著。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發布的《2017年全國10家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述評》認為,2017年度的增長是近幾年來拍賣行業不斷提升質量、耕耘學術、深挖市場的結果,充分展現出拍賣企業深厚的經營能力和國內市場持續的購買能力。

而在中低端市場中,小型拍賣企業的生存狀態依然艱難。2017年,共有200多家中國大陸拍賣企業都處于蟄伏期,遠高于2011年的86家。
流拍與結算問題依然存在
TEFAF《2018全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由于之前流拍和交付問題較為嚴重,所以進入2017年之后保質減量成為市場共識。中國大陸2017年上拍量下降了0.4%,成交量下降了5.5%。流拍率在2016年由52.4%降至48.9%,2017年控制在51.5%,而全球范圍內公開拍賣的藝術品的整體流拍率為34%。
不僅是流拍問題,高價拍品的結算問題也不容樂觀。隨著市場越發向高價區間傾斜,中國大陸的拍賣結算問題有所加劇。artnet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15日,中國大陸所有2017年成交的拍品中完成結算的拍品總額僅為總成交額的49%,降至歷年來最低。而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成交的高價拍品中,完成結算的比例則降至了28%,顯著低于2016年的48%,由中國大陸拍賣行拍出的18件過億拍品中,僅有兩件完成了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