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臻

  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的四川,文化產業應該成為產業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也是最強勁的新增長點。

  讓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從文化+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入手。文化產業是以盈利為基礎測算的產業經濟,沒有盈利的不能視為文化產業,只是文化表現形式。文化產業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花把式,而是經濟增長與文化產業經濟的同頻共振。要圍繞產業經濟盈利做大文章,實現文化+產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大幅度提升經濟盈利點。這是文化產業經濟面臨新時代、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化的需要,也是文化產業經濟的新的發展空間需求。要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城市科學配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產業資源(注意,配置文化資源不是拆建和改造,更不是借機開發房地產和建設人造景觀,是通過合理規劃有機融合,產生經濟效益)。文化產業經濟融合發展是以配置文化元素、植入文化符號、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自信,實現提升優化產業發展布局。例如,四川可以將傳統文化產業的文化符號,植入重點培育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五大萬億級支柱產業的品牌建設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這是文化產業的典型經濟模式,需要我們進行深度挖掘。

  讓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讓更多的消費者通過了解文化、了解歷史,從而對相關產品產生更持久的興趣。以四川川南經濟區重點打造世界級白酒產業集群為例,川南有盛產美酒的久遠歷史,酒都宜賓、酒城瀘州名揚天下。國內外認可度比較高的名酒中,四川占據6席、川南獨占了3席(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三大品牌)。這證明加速四川文化產業的經濟盈利增長是具有雄厚基礎和實力的。從培育國內領先的食品飲料、節能環保裝備、智能終端、食品信息安全產業來看,白酒既是中國典型區域產業經濟產品,也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品牌。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們可嘗試打造川南世界級白酒工業旅游城市,可將川南白酒酒廠的歷史沿革、文化脈絡進行梳理,以城市自然歷史文化生命線鏈接白酒廠區觀光、酒文化展示展覽、傳統釀造技術領略、現代創新釀造技術展示、川南酒文化古遺跡遺址公園(創新延續川南白酒文化節)、國際川南白酒購物區、“一帶一路”川南白酒高端定制加工、開發系列養身酒,將酒文化做足做強,打造成世界一流川南白酒文化旅游城市(創造中注意不要一味新建,以設計規劃的特色產業線和系列文化產業功能盈利點為主要消費市場,進行就地低投入改造,實現高收入產業的民生工程)。主打川南白酒、文化旅游、消費酒仙等品牌,依照可持續的川南白酒旅游城市產業經濟的聯合、共享、消費、評價、盈利五大思路,結合當前四川突出南向的開放戰略,瞄準南亞、東南亞這個擁有2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向他們傳遞川南白酒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產品的美譽度,通過3至5年建設,一定會有可喜的收獲。

  文化產業實現的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效益,創造的價值遠遠大于一般企業等經濟組織在流通市場中的價值。讓文化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徹底從看文化產業是副業、文化旅游產業是副業的封閉思維中解放出來。地方黨委、政府領導要跳出慣常思維的圈子,解放思想,痛下決心;充分發揮區域文化產業基礎優勢和全省文化與產業經濟發展的聯動機制,建立相應領導體制或區域協同發展的聯席會議制度。還可邀請具有規劃文化與產業經濟盈利點專長的學者、設計工匠,下大力氣花大心思研究如何提高文化產品消費者的親和程度,進行創新創意設計,注重從體驗感中豐富文化產品的賣點,讓更多的消費者成為四川文化產業發展壯大的豐厚土壤。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