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木地板上,一群穿著齊膝小短裙的小學生坐在地毯上,他們的老師站在一幅油畫前“巴拉巴拉”地講著課。往深處走,另一個展廳,一群大學生帶著折疊小椅子圍坐在一幅畫前,戴著眼鏡的老教授用難以聽清的音量上著課。
多年后,已經忘了艾爾米塔什萬千藏品的具體模樣,但那兩群孩子,卻讓人記憶深刻。有人說,博物館是一座城市的靈魂,靜穆地佇立在車水馬龍中,那些“會說話”的藏品就這樣悠然地看待一座城市的過去和現在。而對于城市中的人來說,博物館承擔著城市的品位,最好的美術書、歷史書,最好的公共“教室”。
初春的成都,成都博物館門前的銀杏樹還沒有冒出嫩芽,一大波穿著校服的孩子們來到這里上新學期開學第一課。這是2017年“敦煌·絲路”大展期間,成都博物館舉行的社教活動,“新春第一課,博物館開講”成為許多孩子難忘的回憶。
從敦煌到阿富汗,從埃及到法國,從羅馬到俄羅斯,過去幾年時間里,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金沙博物館等博物館為這座城市送上了無數堂“公開課”,他們足不出戶將仿佛游歷了大半個地球,穿越了好幾千年——看到了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這對“CP”,看到了從戰火中走來的阿富汗金羊,也有二里頭文化的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還有龐貝城來的女酒神像……
和這些文物的凝望中,我們才真正看盡了過去和未來,也在這些走過了歷史歲月的文物身上,看到了這座城市在古今穿越中、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和地理價值,也是在一次次“請進來、走出去”的展覽中,我們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厚度和深度。
凝固的文物講述城市的過去,而在博物館里走動的人則是城市的未來。在四川的每一座博物館里,隨處可見戴著講解器認真聆聽的人,午休時、暑假時、周末時,任何一個時段,這里都有老年的姐妹淘組團而來,也有安靜做筆記的年輕人,還有可愛的孩子,他們望著金步搖發呆,看著莫奈的睡蓮向父母“十萬個為什么”地提問……而他們,其實是這個城市最美的藏品。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甘露